宋代西北吐蕃与甘州回鹘、辽朝、西夏的关系

  内容提要:北宋时期,宋、辽、夏三国在西北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并导致这一地区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北宋初年,西北地区的吐蕃部族,已基本结束族种分散的混乱局面,先后在河西、河湟两地建立政权,即“凉州六谷蕃部”(11世纪初期至1028年)和“唃厮啰政权”(1008~1104年),成为影响当地局势的重要力量,受到周边民族政权的极大关注。西北吐蕃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积极发展与这些民族政权的关系。党项西夏是西北吐蕃的最大威胁。因此,西北吐蕃始终将“联宋抗夏”作为其基本的对外政策。虽然双方也曾有过友好合作的时期,却十分短暂和脆弱。至于国朝,当党项尚未崛起之时,将西北吐蕃,特别是凉州吐蕃视为其征服的对象,当西夏建立,辽朝更多时候充当的是河湟吐蕃的同盟者。关于甘州回鹘,由于地理位置的相似性和利益的统一性,其始终是西北吐蕃的忠实合作者。

  关 键 词:宋代 凉州六谷蕃部 唃厮啰政权 甘州回鹘 辽朝 西夏

  作者简介:陈庆英(1942-  ),广东台山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藏学研究;白丽娜(1980-  ),女,回族,河北石家庄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所助理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清代藏族史研究。

 

  一、宋代西北吐蕃与甘州回鹘的关系

  (一)“凉州六谷蕃部”与甘州回鹘的关系

  北宋初年,“凉州六谷蕃部”和甘州回鹘已成为河西走廊上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集团,并因为要保护东西贸易的畅通,共同对付党项西夏的入侵,它们密切合作。

  凉州和甘州地处河西走廊。这一地区的吐蕃和回鹘族人的日常生计主要依靠西域与宋朝之间的贸易往来。起初,甘凉二州与宋朝之间的贸易往来均通过党项居地灵州路。然而,党项自11世纪中叶崛起后,便开始不断对往返商旅进行劫掠或者收取“买路钱”。野心勃勃的平夏党项首领李继迁又将河西走廊作为其对外扩张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样,甘、凉二州的回鹘、吐蕃不仅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连生命安全也受到严重的威胁。然而,无论是甘肃回鹘,还是凉州吐蕃的实力都不足以与党项单独抗衡。因此,他们只有联合起来,并一同寻求宋朝的支援来遏制党项势力的发展,以打通贸易的通道,保证自身的安全。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潘罗支在挫败李继迁的进攻后遣使宋朝,表示愿率本部人马并与回鹘精兵联合讨伐李继迁的余党,并请求宋朝出兵援助。然而,宋朝并没有答应潘罗支的请求。潘罗支在不久之后被阴附党项的部属杀害。

  李继迁死后,其子德明承继国主之位,并遵照遗嘱向宋朝进表称臣、通贡修好。但西夏对西部保持着进攻的势头,企图利用与宋朝媾和息兵之际,集中力量对付凉州六谷蕃部和甘州回鹘。[1]宋朝于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遣使河西,将西夏准备袭击甘、凉二州的消息告知吐蕃和回鹘的首领,并告诫凉州六谷蕃部要“约回鹘为援,以备德明”[2]。至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德明派军主万子率大军袭取甘、凉二州。然而,当西夏大军来到凉州时,见到“凉州六谷蕃部”兵盛有备,故未敢轻举妄动,而转向袭击甘州回鹘。不料,甘州回鹘也早已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西夏大败而归。[3]之后,“凉州六谷蕃部”和甘州回鹘,为了共同的利益与西夏党项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二)唃厮啰政权与甘州回鹘的关系

  唃厮啰政权十分重视发展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友好关系,在其政权建立初期便与甘州回鹘密切联系。当时,唃厮啰政权与甘州回鹘的沟通纽带主要是回鹘与宋朝的政治、经济往来。在灵州路被党项封闭之后,甘州回鹘与宋朝之间往来的贡使、商旅便改由宗哥路入秦州至内地。自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唃厮啰政权所属的吐蕃诸部便开始护送过境的甘州回鹘贡使及商队。

  不过,在唃厮啰政权与甘州回鹘交往过程中,也曾出现过摩擦,后经宋朝从中调和才得以解决。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唃厮啰政权的大首领李立遵向甘州回鹘可汗夜落纥为唃厮啰求婚。①但是,由于唃厮啰政权拿不出像样的聘礼,“可汗不许,遂相为仇敌”。②于是,唃厮啰政权封闭了宗哥路。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五月,回鹘可汗让之前来使的宋朝翻译郭敏带信给朝廷,请求宋朝调解吐蕃与回鹘之间的矛盾。之后,回鹘可汗又于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三月命首领李吉等九人护送因道路受阻而滞留甘州的宋朝使者杨知进取道宗哥路返宋。郭敏一行人并未受到吐蕃的阻拦,顺利回至宋地,并将回鹘可汗的信件交与朝廷。之后,郭敏便携带着宋朝赐给唃厮啰政权首领的诏书、回鹘可汗的器币再次来到宗哥。与此同时,李吉、杨知进等人也来到宗哥。李立遵便将郭敏、李吉等人扣留在宗哥。之后,他一面遣使前往甘州通报可汗遣使前来领取宋朝所赐之物,并允诺将李吉放回;一面请求杨知进前往秦州阻止宋军进入拶哕咙。[4]之后,宗哥路重新开放,吐蕃与回鹘的关系重新恢复友好。

  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西夏军队相继攻占凉、甘二州,“凉州六谷蕃部”、甘州回鹘政权先后解体。之后,甘州回鹘中有数万余众,因不服夏人的统治而迁至河湟地区,投靠唃厮啰政权。据李远《青唐录》载,当时青唐城东便有相当多的回鹘商人居住,这其中不乏南迁的甘州回鹘。宋哲宗元符年间(1100年),宋军将领王赡曾上奏朝廷称“回鹘部落蕃人万余口不肯留青唐,已随军赴湟州”。[5]显然,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甘州回鹘的后裔。

  甘州回鹘中没有迁至河湟地区的回鹘人,后来主要活动在今甘肃酒泉、张掖地区和祁连山的各大小牧场,即为“黄头回纥”或“撒里维吾尔”。他们历经繁衍生息,逐渐发展成为单一的民族,即今天的裕固族。这一时期吐蕃与回纥的联系,主要是因为西夏占领河西走廊后,往来西域与北宋之间的商贾都改走青海道。唃厮啰政权所属部族对包括回鹘在内的过境贡使和商旅都十分友好。

  至董毡执政时期,为打破西夏的蚕食政策,董毡广结四邻,曾为其子蔺逋叱迎娶回鹘公主青迎结牟为妻。之后,青迎结牟便与下嫁河湟的契丹公主、夏国公主一起,为唃厮啰政权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成为唃厮啰政权中著名的外族三公主之一。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回鹘公主还曾随唃厮啰政权的大小官员一起前往宋朝京师朝觐,并受封为郡太夫人。[6]

  二、宋代西北吐蕃与辽朝的关系

  (一)凉州吐蕃与辽朝的关系

  10世纪初,契丹族在我国东北地区崛起。916年,耶律阿保机(916~926年在位)称帝,建立契丹国,并随即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是年,阿保机亲率大军远征河西,并俘获当地诸部酋长及民户15,600余人,驮马牛羊牲畜无数。之后,阿保机的继嗣者耶律德光(902~947年)也遣兵西北,继续征讨违令者,并强迫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从征。契丹远征河西之时,河西的凉州地区已聚居着大量的吐蕃族众。《宋史·吐蕃传》亦谓“凉州郭外数十里,尚有汉民陷没者耕作,余皆吐蕃”。然而,此时,凉州吐蕃正处于沙洲归义军的统辖之下,尚未形成一个强大的势力集团。因此,其与契丹之间只存在着被征服与征服的关系,契丹军队所俘获的、所胁迫从征的人众中包含有大量凉州吐蕃族人。

  后来,凉州吐蕃的势力不断增强,并于11世纪初期建立起“凉州六谷蕃部联盟”,成为河西地区具有一定实力的政治集团。凉州吐蕃出于自身安全和发展的考虑,需要倚靠一个坚强的后盾。与此同时,契丹占领河西地区后,也需要一个相对强大的政权帮助其弹压反叛。于是,双方之间便建立起较为稳固朝贡关系。辽太宗天显元年(926年)二月甲午,以奚部长勃鲁恩、王郁自回鹘、新罗、吐蕃、党项、室韦、沙陀、乌古等从征有功,优加赏赉。[7]辽穆宗应历三年(953年)八月己未,三河乌古、吐蕃、吐谷浑、鼻骨德皆遣使来贡。[8]辽圣宗统和七年(989年)二月癸酉,吐蕃、党项来贡。夏四月丁卯,吐浑还金、回鹘安进,吐蕃独朵等自宋来归,皆赐衣带。[9]

  这一时期,凉州吐蕃与契丹之间也曾发生过一些小的摩擦。960年,宋朝建立,大力招抚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凉州吐蕃也向宋朝频频遣使,通贡修好。966年,凉州吐蕃首领折逋葛支为护送前往天竺取经的回鹘、汉僧200多人至甘州一事向宋朝邀功,受到宋朝的“诏书褒答之”。[10]973年,凉州吐蕃首领又向宋朝“求通道于泾州以申朝贡”。[11]契丹不满凉州吐蕃归附宋朝,便时而派兵征讨。统和六年(988年)秋七月己亥,遣南面招讨使③韩德威讨河、湟诸蕃违命者。[12]

  (二)河湟吐蕃与辽朝的关系

  在凉州吐蕃与辽朝相互交往的同时,河湟吐蕃出于自身安全和发展考虑,也在很早的时候便与契丹辽朝建立起联系。辽圣宗开泰七年(1018年)夏四月闰月戊午,河湟吐蕃宗哥族首领李立遵请求辽朝允准其假道西夏朝贡,并被应允。这是《辽史》中关于双方接触的最早记载,但也表明双方早在之前便已有交往。

  后来,河湟吐蕃政权内部接连发生内讧。河湟吐蕃与辽朝的联系也因此一度中断。至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河湟吐蕃政权迁都青唐,并由唃厮啰亲自掌政。唃厮啰遣使辽朝,双方之间的关系得以接续。

  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年),党项建国,史称西夏,并开始与辽朝分庭抗礼。辽夏关系迅速恶化,边境冲突不断。辽朝为遏制西夏,积极地与周边民族政权建立联合阵线。河湟吐蕃与辽朝的关系也在这一过程中更加亲密。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唃厮啰遣使辽朝,请求协助其攻打西夏,但未获允可。宋仁宗皇佑三年(1051年)、六年(1054年),唃厮啰又两次遣使入贡辽朝。宋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契丹将公主锡令结牟下嫁唃厮啰第三子董毡为妻。联姻之后,双方交往更为密切。使者往来频繁,终唃厮啰一代从未间断,其中辽朝皇室学者耶律庶成曾奉命出使吐蕃达12年之久。此外,辽朝还曾要求唃厮啰出兵攻打西夏所辖河西地区,并希望董毡前往西凉府镇守,但因西夏事先探知增兵河西,而未能如愿。

  此外,河湟吐蕃入贡辽朝以及双方使者的往来,也多与和战有关,且均牵涉到与宋、夏的和战问题。董毡执政时期,宋朝发兵攻占了熙、河、洮、岷、叠、宕等吐蕃居地,严重威胁青唐政权的安全,导致蕃宋关系破裂。于是,董毡一方面派兵进入熙河地区帮助当地吐蕃部族打击宋军;一方面调整与西夏的关系,分别于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熙宁四年(1071年)、八年(1075年)三次遣使入贡辽朝,以争取外援。后来,董毡鉴于实际情况,恢复与宋朝的友好关系,从而使蕃夏、蕃辽关系受到冲击。西夏曾在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至六年(1083年)间先后三次遣使青唐,劝导董毡与之结好,而每次都由辽使充当中介。然而,董毡依然不为所动。这即说明,蕃宋关系决定着吐蕃与西夏、辽朝关系发展的走向。

  据《辽史》记载,吐蕃最后两次入贡辽朝的时间是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和三年(1104年)。这是河湟吐蕃政权崩溃前夕见于史载与辽朝的贡使往来。当时,宋朝正在进军河湟,并于崇宁二年(1103年)占领湟州,三年(1104年)占领青唐,导致青唐政权解体。因此,这两次入贡行为,也与宋朝对之用兵有关。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