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领左右、备身府与骁果制度
二、隋炀帝时期的备身府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制,改左、右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位居十二卫之外,与十二卫及左、右监门府共同构成了禁卫军十六府。《隋书》卷28《百官志下》:
炀帝即位,多所改革。(大业)三年定令,品自第一至于第九,唯置正、从,而除上、下阶。……改左、右卫为左、右翊卫,左、右备身为左、右骑卫。左、右武卫依旧名。改领军为左、右屯卫,加置左、右御。改左、右武候为左、右候卫。是为十二卫。又改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左、右监门依旧名。凡十六府。
左、右领左右府,改为左、右备身府,各置备身郎将一人。又各置直斋二人以贰之,并正四品,掌侍卫左右。统千牛左右、司射左右各十六人,并正六品。千牛掌执千牛刀宿卫,司射掌供御弓箭。置长史,正六品。录事、司兵、仓、骑参军等员,并正八品。
按备身府在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就已设立,炀帝大业三年改制时将左、右备身改为左、右骑卫,又将左、右领左右府改为左、右备身府。根据以上记载,隋炀帝改制后的左、右备身府之组织结构可列表如下。
此外,隋朝太子东宫卫队亦有备身之职。《隋书·百官志下》载隋文帝开皇初定制:“(太子)左右内率、副率各一人,掌领备身已上禁内侍卫,供奉兵仗。……有千牛备身八人,掌执千牛刀;备身左右八人,掌供奉弓箭;备身二十人,掌宿卫侍从。”太子千牛备身、太子备身左右,正七品下;太子备身,正九品上。隋炀帝大业三年定令,“千牛备身改为司仗左右,备身左右改为主射左右,各员八人”。史书中可见到数人为太子千牛备身,《隋书》卷50《宇文庆传附子静礼传》载其“初为太子千牛备身”,卷72《孝义·田德懋传》载其开皇初“授太子千牛备身”,卷64《陈茂传附子政传》载其“少养宫中,年十七,为太子千牛备身”,卷80《列女·刘昶女传》载其子居士“为太子千牛备身”,《旧唐书》卷58《柴绍传》载其“少补隋元德太子千牛备身”。按《北史》卷91《列女·刘昶女传》载“居士为千牛备身”,千牛备身与太子千牛备身有别,当是李延寿删改致误。
比较隋炀帝改制前、后的相关制度,可以看出:“掌侍卫左右”之备身郎将、直斋,相当于改制前“掌侍卫左右,供御兵仗”之领左右大将军、将军;“掌执千牛刀宿卫”之千牛左右,相当于“掌执千牛刀”之千牛备身;司射左右与备身左右皆“掌供御弓箭”,二职相当。改制后之备身府长、贰官备身郎将、直斋,品级低于改制前之领左右府长、贰官领左右大将军、将军,而其属官之品级则无明显变化。也就是说,领左右府的地位经大业三年改制而有所下降。需要说明的是,直斋本为左右卫府属官(各十五人),在太子左右卫府亦设是职。《隋书》卷85《段达传》:“高祖为丞相,以大都督领亲信兵,常置左右。及践阼,为左直斋。”按段达所任左直斋必为左卫府属官,表明直斋亦分左、右。隋炀帝改制后,左、右卫府及太子左、右卫府之直斋皆被废罢,而在左、右备身府设直斋各二人,且由属官提升为贰官,其地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隋书·百官志下》载炀帝大业三年“左、右领左右府改为左、右备身府,各置备身郎将一人”,但在现实中却难以见到备身郎将之职。《隋书》卷8《礼仪志三》载大业三年大射之制,其中有云:“有司又敛小绥,乃驱兽出,过于帝前。初驱过,有司整御弓矢以前,待诏。再驱过,备身将军奉进弓矢。三驱过,帝乃从禽,鼓吹皆振,左而射之。”备身将军或左、右备身将军在史书中较为常见。《隋书》卷65《董纯传》:“开皇末,以劳旧擢拜左卫将军”,炀帝时“转左备身将军”,“数年,转左骁卫将军、彭城留守”。卷62《王韶传附子士隆传》:“尤便弓马,慷慨有父风”,“大业之世,颇见亲重,官至备身将军”。卷65《赵才传》:“少骁武,便弓马”,隋文帝时为太子右虞候率,“炀帝即位,转左备身骠骑,后迁右骁卫将军。……岁余,转右候卫将军。……及辽东之役,再出碣石道,还授左候卫将军。俄迁右候卫大将军。时帝每有巡幸,才恒为斥候,肃遏奸非,无所迥避”。卷71《诚节·卢楚传》:“越王侗称尊号,以楚为内史令、左备身将军、摄尚书左丞、右光禄大夫,封涿郡公,与元文都等同心戮力以辅幼主。及王充作乱,兵攻太阳门,武卫将军皇甫无逸斩关逃难,呼楚同去。”卷79《外戚·独孤罗传附庶长子开远传》:“宇文化及之弑逆也,裴虔通率贼入成象殿,宿卫兵士皆从逆,开远时为千牛,与独孤盛力战于阁下,为贼所执,贼义而舍之。”按独孤开远所任“千牛”即千牛左右之职。千牛左右可考者还有:《隋书》卷71《诚节·张季殉传附弟琮传》载其“为千牛左右,宇文化及之乱遇害”。卷39《豆卢勣传附愿师传》载其“大业末,授千牛左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三月宇文化及等发动江都之变,千牛左右李孝本、孝质兄弟参与其中[2](卷4《炀帝纪下》)。千牛左右之职在北周已经存在。《隋书》卷68《阎毗传》:“能篆书,工草隶,尤善画,为当时之妙。周武帝见而悦之,命尚清都公主。宣帝即位,拜仪同三司,授千牛左右。”很显然,隋炀帝设置千牛左右有远承北周制度的因素。司射左右亦应是对北周制度因袭的产物,《隋书》卷39《贺若谊传》:“周闵帝受禅,除司射大夫,改封霸城县子。转左宫伯,寻加开府。”
《隋书》卷4《炀帝纪下》:大业“九年(613)春正月丁丑(初二,1.28),征天下兵,募民为骁果,集于涿郡”。“辛卯(十六,2.11),置折冲、果毅、武勇、雄武等郎将官,以领骁果。”同书卷28《百官志下》:“(左、右备身府)有折冲郎将各三人,正四品,掌领骁果。又各置果毅郎将三人以贰之,从四品。其骁果,置左、右雄武府雄武郎将以领之,以武勇郎将为副,员同鹰扬、鹰击。有司兵、司骑二局,并置参军事。”据此,其组织结构可列表如下:
按折冲郎将可考者仅有赵行枢、沈光二人。《隋书》卷61《宇文述传》:赵行枢本“太常乐户,家财亿计”,宇文述“称其骁勇,起家为折冲郎将”。卷64《沈光传》:“大业中,炀帝征天下骁果之士以伐辽左”,光应征,以其勇敢而为帝所赏识,拜朝请大夫,“未几,以为折冲郎将,赏遇优重”。果毅郎将可考者仅有来弘一人,《隋书》卷64《来护儿传附子弘传》载其“仕至果毅郎将、金紫光禄大夫”。武勇郎将可考者则仅有隋末参与江都之变的赵行枢一人。[2](卷4《炀帝纪下》)
三、隋朝领左右与备身制度的渊源
北魏末年始见领左右之职,最早出现是在孝明帝时期。元叉(乂)发动政变废黜临朝听政的胡太后,专断北魏朝政,身为朝廷禁卫军首脑的元叉,在担任领军将军的同时还兼任“领左右”之职。《元乂墓志》载其专政之初,“转侍中、领军将军、领左右”[4](图版78-2)。《资治通鉴》卷152《梁纪八》武帝大通二年(528)四月尒朱荣任领左右等职条,胡三省注云:“领左右,领左右千牛备身也。”领左右之职应该是元叉为了更方便控制孝明帝而专门设立的官职,当时不仅元叉兼任领左右之职,协助其发动政变和专权的禁卫军将领右卫将军奚康生亦兼任其职。《魏书》卷73《奚康生传》:“征拜光禄卿,领右卫将军。与元叉同谋废灵太后。迁抚军大将军、河南尹,仍右卫,领左右。”数年后胡太后复辟,元叉被杀,但领左右制度却未废罢。《元邵墓志》:“年十八,为侍书,拜通直散骑侍郎。……俄领符玺郎中。……及妖起孽宗,雰结阃隶,桐宫从逼,宝胙将迁,虐盛道消,毒流顾复。泣血四载,尝胆六春,余喘若存,尪骸如朽。……逮两曜还明,三凶克屏,蝉侍俟德,密卫须才。乃除通直散骑常侍,领领左右。”[5]按元邵为清河文献王第二子,其父元怿在胡太后临朝时为宰辅大臣,被元叉杀害,胡太后复辟后即以其为通直散骑常侍领领左右,成为太后的亲信内臣。《元爽墓志》:“以普泰(531)中,除散骑常侍、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领左右直长。又迁卫将军、领领左右,余如故。”[4](图版79)按此志所载“卫将军”似不确,当为左卫将军或右卫将军。领左右之职其后被其他的专权者或反叛者所沿用,如:河阴之变后尒朱荣控制北魏政权,《魏书》卷74《尒朱荣传》载其所任官职先为“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开府、兼尚书令、领军将军、领左右”,迁任“使持节、侍中、都督河北诸军事、天柱大将军、大丞相、太师、领左右、兼录尚书、北道大行台”。卷75《尒朱兆传》载其后来也担任领军将军、领左右之职。同书卷80《斛斯椿传》载其被梁武帝萧衍扶持的傀儡汝南王悦授予“使持节、侍中、大将军、领军将军、领左右、尚书左仆射、司空公”。《北齐书》卷19《张保洛传》载其被河北叛军葛荣政权任命为领左右。
千牛备身的出现早于领左右,北魏宣武帝初年即可见到该职。《杨泰墓志》载其“以景明三年(502),召补伏波将军、千牛备身”[6]。《魏书》卷93《恩倖·寇猛传》:“世宗践位,复叙用,爱其膂力,置之左右,为千牛备身,历转遂至武卫将军,出入禁中,无所拘忌。”《寇猛墓志》谓其“侍玑凤阁,龙起遐叡”云云,即指其担任步兵校尉、千牛备身、武卫将军等禁卫武官时的情形。[7]奚康生协助元叉专政,“叉以康生子难为千牛备身”[8](卷73《奚康生传》)。侯莫陈顺于北魏末年任散骑常侍、千牛备身、卫将军、閤内大都督[9](卷19《侯莫陈顺传》)。《刘懿墓志》载其卒子东魏兴和元年(539),“世子散骑常侍、千牛备身洪徽”云云。[4](图版294)其任职时间很可能也是在北魏末年。所谓千牛备身,当即执千牛刀之备身。《通典》卷28《职官十·武官上·左右千牛卫》,本注云:“千牛,刀名,后魏有千牛备身,掌执御刀,因以名职。”又引谢绰《宋拾遗(录)》,谓千牛刀为“人君防身刀”。北魏孝庄帝杀尒朱荣即是抽取其身边侍卫千牛备身之千牛刀而刃之[8](卷10《孝庄帝纪》),刘宋末年杨“玉夫与其党陈奉伯等二十五人同谋,于毡屋中取千牛刀杀苍梧王”[10](卷1《高帝纪上》)。杜佑认为:“其义盖取《庄子》云:‘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十九年,所割者数千牛,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因以为备身刀名。”[11](卷28)日本学者濱口重国认为,北魏末之千牛备身“为天子亲近左右侍从武官”,“持兵仗直御坐左右”。[12](p.95)东魏北齐时期领左右府之属官,即包括各类“备身”之职,应该是在继承北魏旧制基础上加以制度化的结果。
总的来看,北魏晚期虽然已经出现“领左右”及“千牛备身”职名,但尚未形成规范的制度,在有关的职官法令中未见有明确规定。东魏北齐沿袭北魏旧制亦设领左右之职,同时又做了很大程度的调整和规范,使其进一步制度化。《隋书》卷12《礼仪志七》载北齐“宫卫之制”,其中即包括:“侍从左右,则有千牛备身、左右备身、刀剑备身之属。兼有武威、熊渠、鹰扬等备身三队,皆领左右将军主之,宿卫左右,而戎服执仗。”同书卷27《百官志中》:
领军府……又领左右卫、领左右等府。
领左右府,有领左右将军、领千牛备身,又有左右备身正副都督、左右备身五职、左右备身员,又有刀剑备身正副都督、刀剑备身五职、刀剑备身员,又有备身正副[都]督、备身五职员。
诸职的品级分别是:领左右将军从三品,(领)千牛备身六品下;左右备身刀剑备身及备身正副都督从四品上、从五品上,左右备身五职七品下,左右备身从七品下,刀剑备身五职从七品下,刀剑备身八品下,备身五职从八品下。由此可知,东魏北齐明确设立了辖于领军府的领左右府,领左右将军为其长官。高澄于东魏天平“三年(536),入辅朝政,加领左右、京畿大都督”[13](卷3《文襄纪》)。按高澄入辅朝政自然是在殿内任职,则领左右为负责殿廷保卫的禁卫长官。除了领左右将军外,北齐现实政治中还存在领左右大将军。北齐有两类领左右,即门下省之领左右局和领军府之领左右府。北齐门下省“掌献纳谏正及司进御之职”,“统局六”,其中“领左右局,领左右各二人,掌知朱华阁内诸事。宣传已下,白衣斋子已上,皆主之。左右直长四人”。[2](卷27《百官志中》)据此,则北齐朱华阁内诸事包括禁卫之事由门下省领左右局所主。领左右、左右直长之职亦非北齐新创,二职虽不见于《魏书》卷113《官氏志》所载北魏两《职员令》,但在北魏末年现实政治中却存在类似北齐门下省领左右局之领左右与左右直长之职。《隋志》载北齐有两类领左右,一类是属于领军府的领左右府,其长官为领左右将军,一类是门下省领左右局,其长官为领左右,二者职能有截然区分。北齐领左右制度是在对北魏末年有关制度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加以系统化、制度化的结果,相对北魏旧制而言,北齐分别设立两类领左右,明确区分了皇帝贴身侍卫与供奉之职的区别,这是一大进步。领左右局在孝文帝时期没有确立,领左右名称也是到元叉专政时期方才出现,其时已是孝文帝官制改革近三十年之后。领左右制度在北魏晚期还处于萌芽阶段,远未定型,作为禁卫军府的领左右府也没有出现,而统辖领左右局等六局的门下省体制在北魏后期更不曾有过。《隋志》所载北齐领军府领左右与门下省领左右制度,正是北魏后期急剧动荡变化的政治社会局势所导致的制度变革的结果,是对北齐现实制度的准确记述,并非北魏后期的制度。
《隋书》卷54《李衍传》:“周太祖时,释褐千牛备身。”卷39《于义传附子宣敏传》:“起家(周)右侍上士,迁千牛备身。高祖践阼,拜奉车都尉,奉使抚慰巴蜀。”时当北周末年。按于宣敏由右侍上士迁千牛备身,表明二职当属同一系统。同书卷47《韦世康传附从父弟寿传》:“父孝宽,周上柱国、郧国公。寿在周,以贵公子,早有令誉,为右侍上士,迁千牛备身。赵王为雍州牧,引为主簿。”据《周书》卷13《文帝十三子·赵僭王招传》,赵王为雍州牧是在建德三年(574)。由此可见,北周亦有千牛备身之职,故不排除隋朝从北周继承备身制度的可能性,但其基本方面仍应该源自北齐制度。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