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油画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四合院里的油画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艳油画作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艳油画作品


中国文物网 陈万贵) 四合院,承载着古老中国文化的载体;油画,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油画绚烂夺目的色彩,四合院清幽宁静的氛围,四合院里的油画展,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里的交汇,这不得不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而画展的主人四川女画家王艳也表示:“很担心展出效果。”

“嬗变”

“嬗变”是此次王艳油画展的主题,“嬗变”者蜕变也,是表示事物从不成熟向成熟的一种蜕变。而对于画家王艳来说,这更意味着一种过渡,既是画作体裁上的过渡,更是一种创作心理上的过渡。

“首先解释一下这个“嬗”字,他是一个女孩到女人的转变,也预示着我希望我的作品进入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王艳说道。而这便是一种心理上的过渡,从女孩到女人的过渡,这种改变不仅仅是外表上的变化,更是内心、思想的一个升华,是更加稳重,更加睿智,更加成熟的表现。
  
以藤蔓为创作主题,一直是王艳一个主要的创作方向,而此次油画展展出的更多的则是王艳近年来以“金鱼”为创作主体的油画作品,这便是此次“嬗变”主题的第二层含义:从以“藤蔓”为创作主题到以“金鱼”为创作主题的一种“嬗变”。“因为在风格体裁上‘藤蔓’和‘金鱼’还是有一些差别,为了借喻创作主题从‘藤蔓’到‘金鱼’的一种变化过程,所以用了‘嬗变’作为画展的主题。”王艳表示。

“金鱼”

明代瞿佑诗曰:“逐队随群乐自如,桃花浪暖变形躯。散如万点流星进,聚似三春濯锦舒。” 诗意如画,人们仿佛从中看到金鱼成群的戏嬉相逐,在清流暖水中快乐自如地游来游去。

金鱼起源于中国,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金鱼已陪伴着人类生活了十几个世纪,是世界观赏鱼史上最早的品种。在这一次展出的王艳画作中,金鱼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金鱼在中国整个文化当中是非常特殊的一种文化印记,它不单单是作为一种饲养的宠物而存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水交融、金玉满堂等等词语都是非常和美的文化符号。”王艳说道。金鱼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价值已经远远将其本身的观赏价值甩在了身后。“我作品中的金鱼更多的只是借用了现实中金鱼的一些符号,把自己的意象、情绪融入进去,将自己的状态、心情以及对当下的感受展示出来。”王艳表示。

在王艳的金鱼系列的画作之中,除了金鱼之外,每一幅画中都有一位女性角色,这个角色没有妆容,甚至没有发丝,整个人物只是简单的包裹在一件小披风之中。在王艳看来,这是一种纯粹,一种去掉了所有伪装,所有修饰的纯粹。“因为我本身作为一名女性角色,所以在画里所投射出的人物是我对女性这一角色的理解,我在画中呈现的人物是把所有属于女性的修饰性的东西都去除掉了的,我希望她是一种本身的、自我的、真实的一种呈现,不需要有过多得一种装饰,不存在所谓的做作,更多的是对一种纯粹的状态、一种真情的流露,我希望我的画面做一些减法。”王艳说道。


“中西绘画”

写意,是传统中国画的一大特点,寓情于画,绘画强调神似,通过一种意象来表达画家的主观世界,表达画家的思想;写实,则是西方绘画的特点,注重模仿,再现,通过严谨的构图,科学的描绘来再现事物的原景。

而在这是一次油画展中,代表着西方绘画的油画在王艳的笔下却随处都可以见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的元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义象征的金鱼、像是笔墨画似得山水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悠远、宁静的意境。

“将西方绘画技巧和中国传统绘画方式进行了有效的结合,飞翔在天空之中的金鱼,正是西方写实技巧与中国写意技巧的融合。”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常务理事、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杨良民如此评价。

在王艳看来自己的油画之中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存在并不是自己刻意为之,而是在画作创作过程之中自然形成的。

“在我的作品中用了比较多的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我画的虽然是油画,但是在我骨子里仍然是中国传统的东西比较多一些,而这些传统的东西体现在画面上、图像上便是我在选择的时候都会比较自然的选择靠近中国传统文化的事物。”王艳说道

“虽然我没有直接画过中国画,但是毕竟是从这个文化背景中过来的,在作品中更多的是体现了东西方绘画的一种融合,并没有单纯的写实、写意的区别,近几年我自己也有练习书法,开始熟悉笔墨,掌握对毛笔的驾驭,这对我油画作品的影响特别大,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说,国画、油画他本身只是材料上的差异,而思想才是最重要的。”王艳表示。

“真诚、纯粹”

市场主导画家的思想在中国绘画界正悄然升起。一级市场的萎缩,画廊没落;二级市场的过度繁荣,私下交易盛行;拍卖公司的炒作;造假、售假的盛行。过度商业化的中国书画市场中,没有成名的画家要么迎合市场,要么在市场之中消失,而这样一个书画市场似乎正在决定着画家手中的笔,决定着画家笔下的画。画坛的新生力量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对于此王艳却有着自己的看法。

“作为一个画家首先考虑的不应该是出路。”王艳说道。

“首先你的作品以及你对你作品的真诚感是第一位的,当你创作出的作品够亮,够真诚的时候,你才有机会得到市场的认可;而画家必须要抱着一颗纯粹的心去作画,不是为了市场而作画,更不是为了金钱、利益而作画,抱着一个纯粹的心才能够首先说服自己,进而能够说服观众。画家接触市场应该是一件机缘巧合的事情,因为很多东西无法事先去设定,只能说当你的作品出来之后,才可能引起别人的关注。”王艳表示。

现如今,画家接触市场或许也是一种必然,得到市场的认可也是对画家作品价值的一种肯定,这个市场自古就存在,更重要的是画家如何正确的去对待。在王艳看来画家不能面对市场作画,更不能依赖市场而作画。

“作为一个画家来说,如果你的生存方式完全依赖画廊,依赖市场那将会是非常脆弱的,如果画家在生存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那就应该更多的关注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市场。”王艳说道。

相较于许多人对中国画廊发展现状的不满,王艳认为画家本身的提高更为重要。“最重要的是画家本身的提高,画家自己做的足够好的话,接触市场应该是自然的事情,若是自己做的不够好,再好的画廊也包装不出来。”

责任编辑:cwg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