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是亨的黄花梨情结
当李是亨决定放弃自己如日中天的事业,全身心投入到黄花梨收藏馆的创办中去时,亲朋好友们都觉得他“疯”了。妻子这样埋怨他:“别人挣了钱是存到银行里,你有了钱却是花在木头上,你这不是傻子吗?”
李是亨并不是傻子,他放弃事业是因为他志不在此,他认为把钱投入到黄花梨收藏中去,是在保护和弘扬海南最本土的文化,他要让黄花梨成为世人了解海南本土文化的一个特殊窗口。
今天,记者在三亚市的一条小巷子中找到了李是亨的海南黄花梨收藏馆。仅从外表上看,这家收藏馆和隔壁的小吃店、早茶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走进去一瞧,百来平方米的馆中藏品琳琅满目,佛像、佛珠、花鸟、茶具……
“有人说"海南黄花梨是上帝亲吻过的木头",我很赞成。”坐在记者面前的李是亨,一边用手捻着黄花梨制的佛珠链,一边向记者讲述他和黄花梨结缘的故事。
李是亨出生在乐东黄流镇,自小家贫。每当家里有人头疼脑热,母亲就会拿出一根黄花梨木,削一点木屑煮水喝;夏天长痱子了,母亲就刮黄花梨煮水给孩子们洗澡,痱子也减少了。黄花梨的各种神秘效用,让李是亨自小就对这种木头有了特别的感情。
1996年的一天,李是亨到乡下朋友家里喝喜酒,从一户老农家经过时,他突然闻到了黄花梨木的香气。结果,他从老农家厨房火灶旁发现了一根差点被当成普通木柴烧掉的黄花梨木,李是亨当场花钱买下了它。从那时起,他和黄花梨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是亨说,黄花梨的生长期需要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长成之后任凭自然风蚀、虫害吞噬,却依然坚挺不倒,勤劳的海南人民身上都有黄花梨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这也是他迷上黄花梨收藏的一大原因。
16年来,他走遍全岛各个乡村角落,从农民家里丢弃的木柴中翻出黄花梨,从黎家牛栏里发现黄花梨……很快,李是亨的家里、办公室里,甚至床底下都堆满了黄花梨木。
16年来,他倾其所有,把平生挣下的700多万元全花在了黄花梨收藏上,有时甚至窘迫到连自己孩子上学的学费都挤不出来。但是,面对家人的不解和埋怨,李是亨依然坚持要把这条收藏路走到底。
2009年,李是亨在三亚创办了海南首家黄花梨收藏馆三亚海南黄花梨收藏馆。开业后,常有游客或市民前来参观、咨询,不少人还拿着黄花梨前去请李是亨鉴定。
李是亨也擅长雕刻,一件件平常的黄花梨木经过他的巧妙构思雕琢,成了栩栩如生的珍禽异兽、风景名胜、古典人物等等,让人爱不释手。其中让李是亨最得意的雕刻作品《中国功夫》,是他耗费了两年心血,将海南黄花梨的“木魂”和中国武术的“武魂”结合雕刻而成。
《中国功夫》在展览会展示后大热,市场估价达到了1200万元以上。各路富商纷纷上门来竞相购买,但都被李是亨谢绝,他认为海南黄花梨代表的是海南本土文化,应该留在海南。
近年来,海南黄花梨的市场价值水涨船高,不少人瞅准机会,开始大量收购黄花梨。李是亨说,海南本土黄花梨爱好者和收藏者不少,但普遍缺少对海南黄花梨及其文化的认识和宣传,他之所以收集黄花梨,建海南黄花梨收藏馆,是想让海南人通过黄花梨珍爱自家的文化与故乡。
李是亨的目标,是建立一家生态型的海南黄花梨博物馆,以此为窗口,向世界全方位展示海南黄花梨的独特魅力和文化。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