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禄:景泰蓝就是生命的意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同禄查验景泰蓝作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同禄的最新作品《九龙献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同禄制作景泰蓝
 

一位老人,七十年风雨人生路,有五十四个春秋是在与景泰蓝的亲密接触中度过的。他曾因苦练制作景泰蓝的第一道工序“制胎”而让左手食指指肚受伤;他根据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词牌名创作出的《蝶花瓶》,斩获了1980年全国景泰蓝行业评比头奖;他在今年70华诞之际再推力作《九龙献瑞》,收六名弟子入门下,将景泰蓝技艺绝学传承发扬。他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同禄大师。

初识庐山

真面目

9月9日下午两点,由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中外首工美术馆承办的“张同禄大师景泰蓝艺术大展暨张同禄十大经典作品发布仪式”在中外首工美术馆开幕,张同禄大师坐在最前排,被此起彼伏的闪光灯包围着。张同禄大师用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和坚持谱写了一部当代景泰蓝传奇。在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创作中,他始终以传承和创新为信念,一路走来不畏繁杂的工艺,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意义、精美绝伦的景泰蓝作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因此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典范,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景泰蓝艺术泰斗。

张同禄大师在活动仪式上谦虚地说:“非常感谢大家为我举办这么盛大的景泰蓝展览活动,我觉得这次活动的举办不仅是我个人的光荣,也是我们整个景泰蓝行业的光荣。同时,对我个人来说,这次活动不只是对我从艺54年来的一次重要总结和肯定,更是一种鞭策。以后我将继续努力创作,争取为传承、发张、创新中国的景泰蓝艺术再立新功!”

十大经典作品发布仪式是“皇家艺术·永恒经典——张同禄七十华诞纪念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十大经典作品”有奖评选活动于今年7月1日启动,评选范围涵盖了张同禄大师从1958年到2012年创作的近50件作品,通过专家评选为主、网络期刊评选为辅的方式进行。

这次发布仪式公布的“十大经典作品”评选结果,历时两个月,至9月1日结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包括《吉祥计时仪器》、《鸟杯》、《太平有象》、《万代吉祥葫芦》、《双福锦》、《九龙献瑞》、《钢花瓶》、《吉羊宝灯》、《喜凤瓶》、《华冠万年灯》。每一件作品都是经过组委会千挑万选评选得出,堪称典范中的经典之作。

与景泰蓝

一起走过的日子

创作与艺术有关的作品,多半需要与心灵安静地对话,在他的工作室——顺义区一栋清幽的别墅里,记者与张同禄大师有了一次面对面的访谈。张同禄大师1942年出生在有着“中国雕刻之乡”美誉的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3岁跟随父亲来京定居,从小就表现出对绘画的热情。后来,张大师的青年时代在工艺美术领域开始崭露头角或许是对少年时代热爱绘画的一种回应。

1958年,当时只有16岁的张同禄考入北京市景泰蓝厂,“当时有10个人报考,最后录取了5个。由于我有美术功底,在所有考生中脱颖而出”,回忆踏入景泰蓝门槛的张大师自豪地说。进入工厂后,跟着师傅学习制作景泰蓝工艺品的第一个步骤:制胎。制胎就是先用紫铜片剪出不同的形状,然后用铁锤敲打成形,最后在各衔接部位上好焊药,焊成铜胎。这个步骤,他一学就是半年,制作了几百个胎体,“那时工作条件不太好,200多人的车间噪音很大,每天8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都在嘈杂中度过”。有一次,张同禄为了不浪费铜片,在切片的过程中,不小心剪掉了左手食指一块手指肚,在铁路电气部门工作的父母得知后,让他参加部门的招聘,离开景泰蓝厂,但他却选择了坚守。

1959年,张同禄在西直门大街偶遇老同学,看见同学佩戴的“北京工艺美术学校”的校徽,顿生几分羡慕之情,在同学的鼓励下,他报考了北京工艺美术学校美术系,结果一击即中。1962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工艺美术厂点蓝车间(点蓝即把焊好丝的胎体酸洗,再将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填充到图案中)。大师回忆当时的用人机制说,“学生毕业进厂,必须在车间劳动锻炼一年,熟悉基本工作程序,然后按所学知识和各自的特点,分头参与设计制作”。北京工艺美术厂的前身就是北京景泰蓝厂,改名之后,将牙雕、漆器、玉器、国画等各类艺术创作和生产集中在一处,是当时接待外宾的重要单位。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器皿会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于一体。张同禄在群英荟萃的环境里,几乎学会了景泰蓝所有的制作工序。

“文革”期间,景泰蓝在创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龙凤花鸟题材被认为与“封资修”沾边,创作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题材只能在“工农兵”、“样板戏”、“农林牧副渔”中徘徊。张同禄大师却别出心裁,巧妙借力毛主席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的词牌名,1968年创作出《蝶花瓶》,同年在参观首钢时,看到钢花飞溅的场景十分美丽,受到启迪,创作出《钢花瓶》。1971年,第一件融合多种工艺的《神鹿宝车尊》问世,曲线和直线搭配得恰到好处,厂里的领导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

张同禄大师在艺术创作上,从不赞成墨守成规、中规中矩,他始终坚持创新,弘扬创新精神。1981年,张同禄大师开发了“琥珀晶画”工艺,“景泰蓝作品拿奖并不难,但是能把工艺申请到专利的,我还是第一个开先河的人”。由于景泰蓝的作品很难采纳山水、风景的主题,张同禄大师就思考如何才能在保留景泰蓝特色的同时采纳新鲜的题材,“琥珀晶画”的灵感也是源于一次到自然博物馆的参观,受到琥珀结构的启发,大师开发了“琥珀晶画”工艺,该工艺的一大特点是可以用于平面创作,如壁画、屏风等。1985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颁布,“琥珀晶画”是我国第一项申请到专利的工艺。

21世纪初,北京工艺美术厂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这位德艺双馨的大师也面临“下岗” 的尴尬,看到曾经一起工作的工友在街边改行理发谋生,他心里涌出无限伤感。经过深思熟虑和市场考察,张同禄大师决定开设工作室,为自己也为技艺超群的老同事、老工友提供继续施展技艺的平台。2003年开始,张同禄大师的创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高潮。2003年制作完成的《吉羊宝灯》荣获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特别大奖;2005年,张同禄大师与好友米振雄共同创作了《天龙八部》,金庸先生看后叹为观止;2008年,《十二章纹》、《白头偕老》、《太平有象》和《今生富贵》被中国台北“故宫(微博)博物院”收藏,同年获得“亚太手工艺大师” 荣誉称号;2009年,张同禄大师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技艺”传承人之一,作品《鼎盛中华》也在第二届北京中华民族艺术珍宝节上获得“中华民族艺术珍宝奖”。

景泰蓝的明天

会更好

今年9月9日下午举办的“张同禄大师景泰蓝艺术大展暨张同禄十大经典作品发布仪式”现场,还同时隆重举行了“珐琅张”张同禄弟子拜师仪式,张大师门下收入六位弟子,精湛的景泰蓝技艺后继有人。六位弟子分别是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黄灵燕,张同禄大师直系子女张旭、张颖,张同禄大师助理刘敬华、武卫国、王晶。黄灵燕作为代表向张大师献花并奉上了敬师茶,他们宣读了《学艺誓言》,立志继承大师的志向,把景泰蓝的技艺发扬光大。

张同禄大师虽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却仍然非常谦恭地说:“艺术源于生活,对生活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何况艺术是没有国界的,用开放的心态与国内外的艺术专家交流,对景泰蓝技艺的发展大有裨益。”在谈到景泰蓝的明天时,张同禄大师希望以后有机会有条件可以在国内外多举办景泰蓝制作经验交流会,互相取长补短,让中国的民族工艺赢得世界上更多人的青睐。

责任编辑:陈万贵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