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时期四种钧釉瓷器断代研究
(作者工作单位: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
本文所谓四种钧釉瓷器分别为鸡心碗、罗汉碗、鸡心盘和折沿盘[1]。鸡心碗,圆口,深腹,上丰下削,小圈足;罗汉碗,直口(或微内敛),上腹壁近直,下腹壁圆折收,圈足;鸡心盘,直口,浅腹,圈足;折沿盘,折沿平口,厚唇,浅腹,圈足。这些器物在辽宁、内蒙古、吉林、河北、山西、陕西等北方省区的金元遗址中大量出土。由于大多未经正式考古发掘,缺乏用以确定具体朝代的共出物品,以致很多时候确定这些器物是金或元比较困难。在此,笔者拟以部分见诸报道的金元时期墓葬、遗址、窖藏出土的四种器物为基本材料,对其进行形制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金、元两代四种钧釉瓷器的断代依据。
一、研究资料
辽宁朝阳重型机械厂金墓[2]。鸡心碗1件,灰白色胎,施浅蓝色釉;圆唇,腹外弧,圈足;足部无釉,底外突。口径19.4、底径5.5、高8厘米。
辽宁喀左大城子元墓[3]。鸡心碗3件,口微敛,小圈足;淡褐色胎,蓝青釉,挂釉不到底。其中两件釉稍厚,有小开片及棕眼,口径18.7、底径6.1、高7.5厘米;另一件口径11.9、底径4.1、高5.3厘米。
辽宁凌源富家屯元墓[4]。鸡心碗2件,一件敞口,圆腹,小圈足;胎色灰黑,质细;露胎处呈浅猪肝色,釉色灰蓝光亮,釉层较厚,表面有棕眼,外釉至圈足际。口径19.6、底径5.9、高8.6厘米。另一件残。
辽宁朝阳小东山元墓[5]。鸡心碗3件,鸡心盘2件。鸡心碗,之一:口微敛,圆唇,深腹,圈足;内底凹,外底平,圈足微侈,圈足底外削极为明显,圈足外壁较高内壁较浅;缸胎,内满釉,外半釉,局部有流釉到圈足外壁的现象;天青色釉,整体施釉较匀,内壁有一处窑变,内外壁各有三处支点。口径20.5、底径6.9、高9.5厘米。之二:微敛口,圆唇,深腹,圈足;底微凸,圈足平直;缸胎,内满釉外半釉,釉呈酱色。口径17、底径6.1、高7.8厘米。之三:微敛口,圆唇,深腹,圈足;圈足微侈,内满釉外半釉,并有三处褐色斑块,其余部分为天青色,腹壁有一处不甚明显的紫色窑变,外壁积釉较厚,圈足外壁仅局部露胎。口径9.9、底径4、高4.3厘米。鸡心盘,直口,曲壁,浅腹,圈足;圈足外侈,足端外削明显;缸胎,内满釉外半釉。之一:釉呈天青色,口径15.5、底径5.45、高3.05厘米;之二:釉呈鸭蛋青色,口径14.7、底径5.4、高3.15厘米。
内蒙古元上都城南砧子山南区墓葬群[6]。罗汉碗3件,直口、直腹,下腹底内收,圈足;内外施釉,圈足无釉。之一:外腹有紫色窑变,口径9.9、高6.3厘米。
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7]。鸡心碗12件,鸡心盘6件。鸡心碗,敞口、弧腹或直口、斜腹,圈足;胎土呈淡红色或黄白色;施天蓝、月白、天青三色釉,且深浅不同,有的有窑变斑痕,内壁满釉,外釉不到底;圈足外撇,足墙较厚,足外底面遗有“脐”状旋痕。口径12.1~19.2、底径4.7~5.9、高5.4~8.2厘米。鸡心盘,直口,浅腹,圈足。胎体分别呈红褐色、黑褐色、橘红色或黄白色,釉呈天青、月白、天蓝等色。其一:内壁满釉,外釉近圈足处,内壁有长条状窑变紫斑;足墙较厚,外底面平坦,留有有“脐”状旋痕。口径13.6~22.6、底径4.9~13、高3.1~5.8厘米。
河北迁安开发区金墓[8]。罗汉碗1件,鸡心碗2件,鸡心盘1件。罗汉碗,直壁微弧,敛口,圈足,月白色釉。口径10、底径4.1、高5厘米。鸡心碗,之一:碗壁外侈,圈足,天蓝色釉,有光泽,内有紫斑。口径20、底径7、高8.8厘米;之二:深腹,圈足,天蓝色釉,有光泽,内有紫斑。口径15、底径5.4、高8.4厘米。鸡心盘,折沿,圈足,图中可见内底下凹。口径15.6、底径7、高3.5厘米。
河北三河县张白塔元墓[9]。鸡心碗4件,罗汉碗1件。鸡心碗,圆唇敞口,腹壁较直,圈足;施浅绿色釉或青蓝色釉。其中三件釉厚处呈泪痕,玻璃质感强,有光泽,足露胎。口径20.4、底径6.7、高9.2厘米。另一件粗胎釉薄,缺乏玻璃质感,口径19.5、底径7.5、高9.5厘米。罗汉碗,圆唇直领,斜收腹,圈足外撇,施天青色厚釉,底足露胎,积釉处成泪痕。口径9.3、底径4.5、高5厘米。
河北磁县南开河村元代木船[10]。罗汉碗1件,鸡心碗11件。青蓝釉,高5.7~7.6厘米。
河北定州西关元墓[11]鸡心碗9件,直口,腹微鼓,圈足内高外低,胎骨厚重,釉色天蓝,布满细小开片,釉汁肥厚润泽,带有紫斑。口径16.5~17.2、底径6~6.6、高7.8~8.1厘米。
河北滦南县元墓旧。鸡心碗1件,口微敛,斜弧腹,圈足外撇;胎质较粗,呈红褐色;釉浅灰泛蓝,内壁满釉,外釉不到底。口径7.7、底径3、高3.25厘米。
河北霸州元码头[13]罗汉碗10件,鸡心碗40件,鸡心盘7件。罗汉碗,圆唇,敛口,弧腹,圈足;圈足外撇,内高外低;黄胎,釉色上半部绿,下半部蓝,下腹垂釉,釉面光润,遍布开片。口径17.2、底径8.4、高7.4厘米。鸡心碗,圆唇,敛口,斜腹,圈足外撇,并旋削成内高外低;黄胎,釉面有绿、蓝、或泛白等。口径15~16.8、底径5.2~5.6、高6.8~7厘米。鸡心盘,圆唇,直口,浅腹斜出,矮圈足。其一:口径14.4、底径5.5、高2.7厘米。
吉林农安金代窖藏[14]。折沿盘,胎质紧密,折沿,圆唇,弧腹,平底,圈足;通体施釉不甚均匀,釉色蓝中带红,釉面有细小开片。口径12.7、高3厘米。
山西大同冯道真墓,元至元二年(1265年)[15]。鸡心碗4件,鸡心盘4件。鸡心碗,一件较大,敞口,深腹,圈足,胎质砂白,釉为深豆青色,紫色较浓,有冰裂纹,碗内有两块红色斑片,高8.6、口径8.4厘米;三件较小,胎质砂白坚硬,浅豆青色釉,有冰裂纹,敞口,深腹,小底,圈足,其中一件高5.4、口径12.4厘米。鸡心盘,三件较大,敞口,平底,浅腹,圈足,胎质砂白,深豆青色釉,有冰裂纹,釉层较厚,其中一件釉面稍带紫色,内壁有一块青莲色斑片,高3.3、口径16.4厘米;另一件较小,敞口,平底,浅腹,圈足,胎质砂白,豆青色釉,有八个莲花瓣,高2.6、口径8.4厘米。
山西新绛寨里村墓,元至大四年(1311年)[16]。鸡心碗1件。
山西大同元代壁画墓[17]。鸡心碗1件,敛口,圆唇,斜弧腹,略外撇圈足,足底有切削弦纹和不显著乳突;釉色天蓝,遇光有紫红色泛出,有冰裂纹和棕眼,底足无釉,露胎处呈红褐色,质略粗。口径17、底径6、高7.3厘米。
山西大同齿轮厂元墓[18]。鸡心碗1件,折沿盘3件。鸡心碗,圆唇,敛口,斜腹,圈足;天蓝釉,釉内壁有红斑,施釉不到底,近足处流釉,足露胎。口径17.6、底径5.8、高6.8厘米。折沿盘,大小形制相同。平沿,圆唇,折腹,圈足,底外凸;胎厚,月白色釉,施釉不到底。口径11.6、底径3.5、高2.2厘米。
陕西宝鸡元墓[19]。鸡心碗1件,敛口,斜弧腹,圈足;足露黄白胎,质粗松,内外满施天青色釉,外壁釉厚,内壁有对称两紫斑。口径20、高8厘米。
陕西西安刘达墓,元至元三年(1337年)。[20]鸡心碗2件,腹深略鼓,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足外底也施釉,圈足壁与足底无釉,釉厚,有流釉现象;造型规整,胎体厚重,胎土白。口径22.5、底径7、高11.3厘米。
陕西西安北郊元墓[21]。鸡心盘1件,敛口,弧形浅腹,底阔近平,圈足;通体施淡蓝色,有碎裂纹,外壁近底处有流釉痕;圈足露胎,胎呈土褐色,质较粗。口径16、底径5.5厘米。
二、形制分析及使用时间
鸡心碗,依据腹壁特点分为A、B二型。
A型:腹壁弧形内收。可以分为二个亚型。AI型:敞口。标本出土地点:1.朝阳重型机械厂金墓(图一)。2.大同冯道真墓。3.三河县张白塔元墓(图二)。4.凌源富家屯元墓(图三)。5.集宁路元古城遗址(图四)。AII型:敛口。标本出土地点:1.迁安金墓(图五、六)。2.滦南元墓(图七)。3.喀左元墓。4.西安刘达墓(图八)。5.三河县张白塔元墓(图九)。6.朝阳小东山元墓(图一○)。
B型:腹壁斜收。可以分为三个亚型。BI型:直口微敛。标本出土地点:1.磁县元沉船(图一一)。2.三河县张白塔元墓(图一二)。3.宝鸡元墓(图一三)。4.朝阳小东山元墓(图一四、一五)。5.大同元壁画墓(图一六)。6.大同西郊元墓(图一七)。7.霸州元码头(图一八)。BII型:直口微敞。标本出土地点:1.定州西关元墓。2.磁县元沉船(图一九)。3.新绛元墓(图二○)。4.大同冯道真墓。BIII型:直口。标本出土地点:1.磁县元沉船(图二一)。2.集宁路元古城遗址(图二二)。
罗汉碗,依据腹壁特点可以分为二型。
A型:敛口,上腹近直,下腹内收,圈足。分成两个亚型。AI型,下腹弧型内收。标本出土地点:迁安金墓(图二三)。AII型,下腹折收。标本出土地点:1.三河县张白塔元墓(图二四)。2.西安北郊元墓(图二五)。

B型:直口,直壁,近底内收,口底大小相若。标本出土地点:1.磁县元沉船(图二六)。2.元上都南砧子山元墓(图二七)。
鸡心盘,依据内底不同可以分为二型。
A型,内底圆形下凹。标本出土地点:迁安金墓(图二八)。
B型:内底平坦。标本出土地点:1.西安北郊元墓(图二九)。2.霸州元码头(图三○)。3.朝阳小东山元墓(图三一)。5.集宁路元古城遗址(图三二)。
折沿盘,依据腹壁特点可以分为二型。
A型,腹壁弧形内收。标本出土地点:农安金代窖(图三三)。
B型,折腹。标本出土地点:大同西郊元墓(图三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初步看出不同形制的四种器物的使用时间,A型鸡心碗使用于金元两代,B型鸡心碗则只在元代流行;AI型罗汉碗为金代器物,AII型及B型罗汉碗为元代器物。A型鸡心盘和A型折沿盘流行于金代,B型鸡心盘和B型折沿盘则流行于元代。
从图中可以看出,金、元两代墓葬和遗址中出土的A型鸡心碗在形制上差别不大,只是圈足有所不同。一种圈足为足壁外直内斜,足端平切,如图一;另一种圈足为足壁内外均斜,足墙外撇,足端平切,如图五;再一种为足壁内外均斜,足墙外撇,足端斜削,仅内侧足端着地,如图二。前两种圈足在金、元两代墓葬中出土的器物上都存在,朝阳重型机械厂金墓、西安刘达墓、以及朝阳小东山元墓出土A型鸡心碗的圈足为第一种,迁安金墓、凌源元墓、滦南元墓出土A型鸡心碗的圈足则为第二种,而第三种圈足只出现在元代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鸡心碗上。由此可以推测,圈足足端斜削的A型鸡心碗属于元代,而圈足足端平切的A型鸡心碗则金元两代都有,在对其确定具体朝代时可参考胎釉特点。
在本文收集的资料中,B型鸡心碗只在元代遗址和墓葬中出土,元初冯道真墓所出为时代最早的出土实例。从形制特点来看,B型鸡心碗应是从AII型鸡心碗演变而来,三河县张白塔元墓出土的AII型鸡心碗与B型鸡心碗形制相近,区别只在直口不甚明显,而同一墓中所出B型鸡心碗也说明,B型鸡心碗不是取代AII型鸡心碗的形制,只能作为它的分支造型。观台窑遗址的元代地层中出土与B型鸡心碗同样形制的黑釉瓷碗(图三五)[22],可以说,该种造型的瓷碗是元代具有时代特点的器物。因此,B型鸡心碗的使用时间基本可以确定为元代。

王长启、高曼两位先生在《钧瓷的艺术特征与鉴定一从西安市区发现的钧釉瓷器说起》一文中将一件内底圆形下凹的鸡心盘即本文中的A型鸡心盘,确定为金代,另一件内底平坦的鸡心盘(也是元墓所出)即本文中的B型鸡心盘定为元代,虽然没有说明理由,但是本文结论与之相同。河南荥阳城关金墓[23]中出土同样造型的黑釉瓷盘也有内底圆形下凹的特点(图三六),而本文收集的10件元代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鸡心盘无一有此特点,同时,在大同西郊元墓中的出土的同样造型的白瓷盘也是内底平坦(图三七)。可见内底圆形下凹是金代鸡心盘的造型特点,而内底平坦是元代鸡心盘的造型特点。
由于在河南荥阳城观金墓和北京先农坛金墓[24]中都出土有与本文B型折沿盘形制相同的折腹白瓷盘(图三八),所以钧釉B型折沿盘的使用时间也许不应只限于元代,而在观胎窑址中出土的同样造型的白瓷盘即定于金末元初时期(图三九)。
三、胎釉特点
从以上器物的胎釉特点来看,金代器物胎呈灰白色,胎质细密,元代器物的胎体或粗松或坚硬,呈淡褐、灰黑、淡红、黄白、红褐、黑褐、菊红、土褐、砂白等多种颜色。金代器物的釉面为浅蓝色、月白色、天蓝色,有的有紫色窑变斑,有的则蓝中带红。元代釉面除淡蓝、天蓝、月白三色以外,还有灰蓝、酱色、蓝青、天青、鸭蛋青、豆青,有的也有窑变斑。在此方面,我们可以参考权奎山先生在《简论钧窑系形成的过程》一文中对于宋元时期钧窑系诸窑介绍,具体内容见附表[25]。

四、结语
区别金元两代四种钧釉瓷器可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1.从造型来看,A型鸡心碗、折沿盘流行于金元两代;AI型罗汉碗、A型鸡心盘为金代器物;B型鸡心碗、AII型罗汉碗、B型罗汉碗、B型鸡心盘为元代器物。
2.从胎釉特点看,金代胎质以灰色为基调,元代胎质除灰色基调以外,还有黄白色、红色、褐色等。金代釉色以浅蓝、月白色为主要基调;元代除以上颜色以外,多有青色基调,有酱色、蓝青、天青、鸭蛋青、豆青等更多种颜色;元代器物的釉面多有棕眼。
3.金代器物的底足多为直足墙,也有外撇足墙;足端多为平切,有的在足端外缘削一圈。元代足墙多为外撇,足端斜削,仅圈足内端着地;但也有直足墙,足端平切。
4.金元两代均内壁满釉,外壁施釉近圈足处,圈足无釉。元代多见施釉到下腹部,且有的器物内底无釉露胎,但也不排除外底面施釉现象。
[1]器物定名取自赵青云、赵文斌先生《钧瓷鉴赏》一书,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2]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重型机械厂金墓》,《辽海文物学刊》1990年第2期。
[3]徐英章《辽宁省咯左县大城子元代石敦墓》,《考古》1964年第5期。
[4]辽宁省博物馆等《凌源富家屯元墓》,《文物》1985年第6期。
[5]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小东山北魏至元代墓葬》,《辽宁省道路建设考古报告集》(2003),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年。
[6]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元上都城南砧子山南区墓葬发掘报告》,《文物》2001年第9期。
[7]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瓷器》,陈永志编,文物出版社,2004年。
[8]唐山市文物管理处等《河北省迁安市开发区金代墓葬发掘清理简报》,《北方文物》2002年第4期。
[9]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三河县辽金元时代墓葬出土遗物》,《考古》1993年第12期。
[10]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南开河村元代木船发掘简报》,《考古》1978年第6期。
[11]刘福珍《定州西关发现元代墓葬》,《文物春秋》1990年第4期。
[12]李树伟等《滦南县元墓出土文物》,《文物春秋》1994年第2期。
[13]苑晓光等《霸州元代码头遗址》,《文物春秋》2003年第3期。
[14]吉林省博物馆等《吉林农安金代窖藏文物》,《文物》1988年第7期。
[15]大同市文物陈列馆等《山西省大同市元代冯道真、王青墓清理简报》,《文物》1962年第10期。
[16]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山西新绛寨里村元墓》,《考古》1966年第1期。
[17]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元代壁画墓》,《文物季刊》1993年第2期。
[18]王银田等《大同市西郊元墓发掘简报》,《文物季刊》1995年第2期。
[19]刘宝爱等《陕西宝鸡元墓》,《文物》1992年第2期。
[20]孙武等《元代刘达墓出土的几件瓷器》,《收藏界》2002年第1期。
[21]王长启等《钧瓷的艺术特征及鉴定一从西安市区发现的钧窑瓷器说起》,《收藏界》2002年第10期。
[22]北京大学考古系等《观台磁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
[23]郑州市文物工作队等《河南荥阳城关发现两座金墓》,《华夏考古》1990年第4期。
[24]《北京先农坛金墓》,《文物》1977年第11期。
[25]权奎山《简论钧窑系形成的过程》,《中原文物》1999年第3期。


本文转载自《文物世界》2011年1期,特此声明,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田家宾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