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的并行不悖的时代
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但是,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与民国初年革命、共和、改元之举直接的触及,莫过于家家户户的男人剪辫和女人放足。革命者们在取得政权的同时,对辫发、缠足和服饰也进行了从“头”到“脚”的革命。
南京临时政府期间,孙中山就签发了包括剪辫、放足的诸多法令;民国元年,迁至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服饰法令,即《服制》。该法令将西式服装大胆地引进中国,燕尾服被确定为大礼服,配有西式白衬衫、背心、黑领结、白手套及黑色高筒礼帽和黑色漆皮皮鞋。西装也是民国男子的半正式礼服,翻驳领,左胸开袋,衣身下方左右开袋,单排或双排钮扣,与背心、西裤构成三件套西装。学生服是西式改良服装,通常为立领。 不过,当时社会上最普遍穿着的依旧是大襟右衽中装长袍和马褂。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在民国初年是并行于政治社交场合的。
女性服饰也在迅速地发生变化,借助共和革命之力,开始了简化。由清末的上袄下裤演化为上袄下裙为主流,衣服更加称身适体,上衣腰身收得较窄小,大襟右衽,袖长不过肘,袖口呈喇叭状,又称“倒大袖”;腰臀呈曲线,下摆有弧型、圆角、直角等,张爱玲称:“时装上也显现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短袄的下摆忽而圆,忽而尖,忽而六角形。”[1]裙子也较清末略短,有改变马面裙的褶裥做法,任面料自然下垂;衣裙衣裤装饰比清末减弱,镶滚、缘边减少。
此时,仿西方教育模式的女子学堂兴起,女校服的新颖素雅开一代现代女装风气之先,尤其到民国后期遂成为新的时尚女装。“五四”新文化运动使青年女子服装更趋简约朴素。衣衫狭窄修长,黑色长裙相配,袄裙不施绣文,被誉为“文明新装”,而成为当时女装中的一支独秀。
当然,大多数女性对服饰的改易是审慎的、保守的。清末的女装样式在民初时期依旧流行,但是装饰日趋减少,镶滚不再时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