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穿“汉服”吗? 服装折射中国文化变迁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汉服”情有独钟,认为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是祖宗之服,应予推广。
热心传统,值得褒扬,但把老北京人想象成个个峨冠博带、宽袍大袖,未免滑稽,不符合历史。
首先,在历史上,中国传统服装屡经变迁,许多形制已不可能恢复。比如古人的袜子,是皮制成的,坚硬如鞋,可穿着它四处行走,所以古人认为穿着袜子登席极不礼貌,在春秋时期,如忽略这一点,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唐代用布帛做袜子,但太软,常滑落,因此要系袜带,非常麻烦。
第二,传统服装本身也是集大成的产物,它同样借鉴了其他民族服装优点。比如唐代的帽子,多是西域传来的“胡帽”,此前国人多用幞头,即四角缀长短绳各二的方巾,有多种系戴的方式,实用性差,耽误时间,渐次被淘汰。
第三,今人对“汉服”的认识,多源于戏剧舞台,非常模糊。戏剧为表演的需要,故用宽袍大袖,但这是礼服,只在正式场合穿用,在日常生活中,古人穿的也是窄袖服装。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唐装”,它源自清代的马褂,非唐代服装。以“唐”名之,并不意味着推崇唐朝,而是在英语中,称海外中国人聚居区为“China Town”(中国城),“Town”音近“唐”,讹为“唐人街”,而这里改造的清代服装,便成了“唐装”。
真正的唐装非常复杂,以礼服为例,要穿多层衬衣、夹衣,层层掩映,将其完全按要求穿好,至少要用半小时。帽子制式极多,参加不同级别的活动要戴不同的帽子,否则会遭到处分。
为什么唐装这么麻烦?因此前中原400年战乱,特别是五胡乱华,传统难以接续,到唐王朝建立时,只能依靠古代经典文献来恢复礼仪,而此前北魏等政权颇尊重汉文化,同样繁文缛节,为凸显自己才是最正统和最纯粹的,故唐朝不厌其烦,只要古籍有载,一并拿来,唯恐疏漏。比如祭天仪式,唐初每年要搞4次,这就产生了一个大问题:天帝究竟是1个还是4个?如果是4个的话,天子究竟算是谁的孩子?经过一番争论,最终达成了妥协:天帝既算4个也算1个,加在一起,改成每年祭天5次!
由此可见,关于传统的争论,许多是无聊的。毕竟,人应面向明天生活,不应面向过去,传统应尊重,但不能无限制地夸张,否则如果先民连服装都没有,难道我们还要继承赤身裸体的传统?
从历史上看,老北京服装变化非常大,唐代以后北京基本脱离中原,与游牧民族服装相同,明代改着汉服,清代又穿旗袍、马褂。其实,在穿什么的问题上,顺其自然就好,没必要矫情。
责任编辑:慧月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