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各地食俗与创意吃法

吃元宵讲究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月17日是元宵节,看花灯、吃元宵肯定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内容。望大家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不忘健康。

■正确选购元宵

购买元宵要去正规食品经营单位,在有冰柜储存条件的商店购买,尽量不要购买散装元宵。购买时一定要看清包装、厂家、日期和标志等。看包装有无破损或外漏,是否有仿冒知名品牌包装问题;看食品包装和标签上生产企业的名称、地址、邮编、电话等是否齐备、详细;看食品是否标注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是否标注有卫生批准文号、生产批准文号、食品标签认可编号等资质批准文号;是否有产品执行标准、“QS”标志等。另外,质量好的元宵包装袋内都应该有托盘,这样可以防止元宵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挤压变形。 [消费汤圆讲诀窍 遇到问题可投诉]

然后再看元宵的外观。先看色泽形状。好元宵色泽洁白,无杂点,形状浑圆。而劣质元宵颜色暗淡不均匀,形状不规则。再看元宵有无裂痕。如果冷冻技术不过关,元宵就容易开裂,这样的元宵水分和养分损失都比较大,口感粗涩。二是用手指轻轻摸一下元宵,如果元宵发软,说明已经解冻,这样的元宵口感和营养都会大打折扣。三是煮试。好元宵煮的时候不混汤、不粘连,很快就会漂浮起来。而质量较差的元宵则容易混汤粘锅甚至发生破损。四是口尝。好元宵入口绵软。咬开后,元宵馅浓稠香软,细小的微粒在入口即化的同时也保留了一定的咀嚼感。元宵皮口感细腻黏糯,有弹性。而质量差的元宵入口粗糙缺乏弹性,无明显的流感,口味常常过于甜腻或者油味过重。

■正确煮元宵

煮元宵时要注意几大要点。一是开水下。水烧开后,把元宵放入锅内,用勺子轻轻推开,让其旋转几周不粘锅壁。二是慢水煮。待元宵浮起后,迅速改用慢火。否则,元宵不断翻滚,外熟内硬不好吃。三是点冷水。煮的过程中,每开一次锅加少量冷水,使锅内的元宵保持似滚非滚状态。水沸两三次后,再煮一会儿,即可食之。这样煮出的元宵质软不硬,甜粘好吃。四是及时煮。生元宵的糯米粉含水量较多,久放会变质,受冻易煮破。元宵最好现做现吃,放置别超过3天。现买的速冻元宵也要及时吃掉,最好不要存放一周以上。 另外,品尝元宵时无论水煮,还是油炸,均要使元宵熟透。在油炸元宵时最好在元宵上扎一些小孔,防止元宵爆裂而烫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早餐不宜吃元宵

元宵属于高热量、高糖分的食品,还含有油脂,但却缺乏营养素,除了热量和糖外并没有太多其它营养。这样的食品不适合当早餐吃,除了缺乏营养外,还因为人早起时胃肠道功能是最弱,而元宵外皮的部分多是糯米,黏性高、不易消化。因此早餐吃元宵很容易消化不良,出现泛酸、烧心等情况,影响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元宵不能多吃

除了早餐不适合吃元宵外,最好也别把元宵当正餐,上午早饭后九、十点钟或者下午加餐的时候吃点元宵还可以,但每次吃个一、二两也就足够了。在吃元宵的同时,不能再吃其它含糖高的食品;还要减少其它主食的摄入,一般来说是吃三个元宵就要减去半两主食。夜宵如果和睡觉的时间离得比较近,最好也别吃元宵,否则如前面所说,这类食品不好消化、排空慢,也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吃过元宵后最好活动两小时以上再睡觉。

■吃元宵别忘喝汤

经水煮,元宵中的不少营养成分如微量元素、营养素就溶在汤里。因此吃元宵不能忘喝汤。喝汤可以促进消化吸收,即民间常说的“原汤化原食”。不过喝汤一定要注意别在汤里再加糖。如果吃的是咸元宵,可以在汤里放些小虾米及蔬菜,补充营养,但最好不要再放油脂或调味料。

■吃元宵防烫伤

吃元宵还要注意不能太烫,也不能大口大口地吃,否则很可能烫伤口腔和食管的黏膜。医学研究已经证实,食物灼伤很可能引起食管癌、胃癌等相关疾病。吃元宵时,可分为小块食用,细细咀嚼有利于消化。家长在儿童哭泣和跑闹的时候,不要喂食元宵。一旦发生意外,可用双手抱住孩子腹部,有节奏向上、向内推压,直至其排出,如果情况严重,要尽快到医院救治。由于热元宵柔软润滑,十分有口感,所以很多人喜欢吃刚出锅的热元宵,这样更容易烫伤。因为元宵馅料较之外皮更热,一旦将元宵囫囵入口咬破时,馅料可能烫伤口腔黏膜甚至食道。有的人吃元宵时一被烫就很快把元宵咽下去,这种习惯危害更大。

■自配美味靓汤

如何将元宵做出特色,其实配汤非常重要,这里介绍4种美味元宵配汤。

香葱咸汤:通常制作的糯米粉小元宵,用煮面条的方法来煮出咸味,吃起来感觉特殊。元宵软而不糊,在汤里配上香葱、香菇、肉末、葱花,吃起来感觉像汤糯米条似的别有风味。

龙井汤:选取色泽淡绿,清香醇浓,口感细嫩,爽口不腻的菜绿元宵。先将龙井茶叶放入杯中,冲入适量开水浸泡两分钟,把茶汁沥掉不用,再冲入开水泡好。将煮熟的元宵盛在碗中,再取适量的茶汁浇入,那就是别具风味的龙井元宵了。

海苔丝汤:可用鲜肉元宵或冷冻小元宵,煮好后捞起。再取泡菜、小虾皮适量,高汤半碗,海苔丝或裙带菜少许,将高汤半碗与泡菜加入锅中小火煮开,撒上小虾皮沁香,加入煮好元宵,盛碗后,撒点海苔丝装饰,既好看又好吃。

枣仁粥汤:元宵可以是花生、豆沙、芝麻馅等,煮好后可捞起。再取红枣、杏仁、核桃仁与冰糖适量。先将核桃仁以热水浸泡5分钟,去薄皮;再将红枣泡软去核;杏仁泡软去皮;全部材料放入果汁机加半碗水打成泥。将这些枣仁泥用小火煮开,加入冰糖,淋在煮好的元宵上,便成了一碗枣仁粥元宵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元宵不宜与肉类或酸性食物同食

由于元宵的馅料多以糖及果料为主,再加上在制作的过程中加入不少的植物油或动物油,因此含有很高的热量。在吃元宵的时候可以适当吃一些维生素含量相对丰富的水果、蔬菜等来均衡营养。一些酸性食物以及肉类则不适合与元宵同吃。

■枣泥馅和红豆沙馅最适合女性食用

元宵馅的种类越来越繁多,甜的、咸的应有尽有。花生、芝麻、巧克力、豆沙是最常见的,而对女性而言,最好的选择则是枣泥馅和红豆沙馅。但在月经期间有眼肿或脚肿、腹胀现象的女性不适合吃枣泥,否则水肿的情况会更严重;体质燥热的女性也不适合在月经期吃,否则会造成月经量过多。

■元宵吃出新花样

近年的元宵市场,商家不仅在馅料上展开大比拼,吃法上也推陈出新,干吃元宵、免煮元宵等新产品颇受年轻人喜爱。干吃元宵改变了元宵吃法,填补了元宵食用方式的空白,省去了食用加工工序,使元宵吃起来更方便。据了解,这种干吃元宵源自台湾,由麦芽糖、砂糖、淀粉等加入馅料,滑嫩有弹性,一般可保存三四个月。另外,元宵的花样吃法还有油炸元宵、蒸元宵、拔丝元宵、芝麻裹元宵、烤元宵、穿衣元宵、酒醉元宵、花茶煮元宵等。

■变质元宵不能吃

一旦发现元宵的颜色改变便不能食用。由于糯米中含有的水量较多,元宵买回家后长时间不吃很容易出现变质的情况,另外,糯米粉中含有大量的酵母菌,呈粉红色的红酵母菌菌落,它污染糯米粉后,遇到适当的湿度、温度便大量繁殖。据测定红酵母菌苗繁殖的最佳条件是糯米粉的温度在20℃,含水量达40%~50%时,红酵母在糯米粉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水煮元宵时则会出现粉红、黄褐斑点。数量再多,则呈红褐色。红酵母除能引起元宵变色外,还会使面粉、大米、玉米、豆粉、牛奶、水果、肉、泡菜等出现红变。元宵的色变,营养价值大大降低,失去了原有的风味和口感,元宵皮发硬黏性减弱,略带酸味,容易引发食物中毒,不宜再食用。建议元宵最好随吃随买,不要过久存放。■北京青年报 文/ 常怡勇(副主任药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元宵节各地饮食风俗

●东北天寒地冻,当地人在元宵节也爱吃冻果、冻鱼肉。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

●陕西有的地方在元宵节这天要吃一种“元宵茶”,做法是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制成。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昆明人喜欢吃豆面团,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将豆炒熟后磨面,团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错。

●浙江浦江一带在元宵节有吃馒头、麦饼的习俗。据说原因是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当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条,听起来与元宵不相关,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记者 张笑嫣/整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元宵节汤圆的创意吃法

●拔丝汤圆

将汤圆炸好备用。以食用油滑锅底,放入白糖和适量清水,用文火熬成糖稀,当糖稀冒大泡呈黄色时,放入炸好的汤圆,与糖稀搅拌,迅速出锅,趁热食用,宛如金珠缠丝,别有情趣。

●穿衣汤圆

将芝麻炒酥研末,放入熬稠糖糊的锅中,再倒入炸好的汤圆,滚粘均匀,出锅上盘,逐个摆开,冷食、热食皆宜。

●清蒸汤圆

将汤圆摆入抹了一层油的瓷盘或金属盘里,入锅蒸熟,取出后撒上白糖即可。食之香糯可口。

●烘烤汤圆

将汤圆摆入抹有底油的金属盘内,连盘放进烤箱,烤至色呈金黄、熟透,取出装盘,以白糖佐食,不仅无油腻感,而且口味清香甘甜。

●油炸汤圆

先将油烧热,然后将汤圆下油锅后轻轻翻动几遍,待汤圆全部虚涨,捞出撒上糖即可食用。

●酒醉汤圆

将小汤圆煮熟后放在碗中,再将煮沸后的甜酒浇入,打入鸡蛋花更佳。食之酒香醉人,色、香、味俱全。

●酒心汤圆

将芝麻调成甜味,与玫瑰露酒搅匀,制成酒心麻蓉,包入汤圆中,酒心汤圆就做好了。而后将油锅烧热加姜片少许,然后放酒心汤圆油炸即可。北京商报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