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专家解释春节为何要吃饺子?

大年初一这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民俗专家介绍说,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必不可少的美味。说到过年的吃,总是“初一饺子”打头儿。

天津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根据古书记载,以前,人们吃的并不是饺子,而是一种形状类似月牙的食品,后人推断它是我们今天吃的馄饨。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可以说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元朝称饺子为“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语。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也说明了它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节日食品,还有很多解释。年三十晚上十二点以前要包好饺子,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民俗专家介绍说,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一般包三种饺子,一是荤的,晚上吃;二是素的,祭神用;三是验岁的,包上硬币、红枣等,初一早晨吃。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