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菩萨天目山采茶
在中国的历史上,出过一个研究茶叶的大学者,姓陆名羽字鸿渐。他出过一本书叫《茶经》,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研究的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研究的论著。正因为这样,人们把陆羽尊称为“茶圣”、“茶神”。用老百姓的话来说,陆羽就是“茶叶菩萨”了。
陆羽在二十五岁那年渡过长江,来到江浙一带,做了一个管理茶叶生产的小官,唐肃宗上元年间,又迁居浙江,辞去一切官衔,隐居在苕溪(今湖州市郊),成为“逋客”。他自号“桑苧翁”,闭门著书,编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生产技术的专著—《茶经》。
为了编著的需要,陆羽时常在采茶季节深入茶园、茶山、制茶工场等处调查考证,也直接参与一些采茶制茶的实践活动。为了考证天目山的茶树生长情况,陆羽曾亲赴天目山实地踏勘,这就是后世民间传说的“茶菩萨天目山采茶”。
根据现有的史料分析,陆羽到天目山来大约在公元760年前后,他是沿苕溪西行,经安吉、孝丰进入天目山的。他在好友皇甫曾的陪同下,在临安县境内的山野采摘山茶。陆羽是个“茶痴”,发现一棵长势不同的茶树,就特别感兴趣,总要仔细端详一番,又采摘几朵珍藏。皇甫曾为他当向导,兴致勃勃地陪伴陆羽爬山涉水。后来,陆羽一个人进天目山,风餐露宿,踏遍天目山的岗岗峦峦、坡坡湾湾,查看天目山的茶树,为他撰写《茶经》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天目山采茶回来,皇甫曾十分高兴,当即写了一首《送陆鸿渐天目采茶回》诗送给陆羽。诗是这样的: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火,相思一磬声。
被称为“茶神”的陆羽,因为亲自在天目山采过茶,知道天目山茶的品质,就把天目山茶叶的情况写进了他的《茶经》。《於潜县志》曾转载过《茶经》上的一段话:“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者,与舒州同。其最佳者,邑中各山皆产,茶出米坞者亦清香”。
此处的“舒州”,即安徽省属的一个古州名,盛产名茶。米坞即藻溪镇属的闽坞村,为进西天目山的通道之一。由此可见,当年陆羽是走闽坞岭去天目山的。
天目山龙头石、狮子岩、倒挂莲花、龙头坞一带,至今有零星分布的老茶树,野生野长。相传为天宫御茶园散落茶籽于此,种子发芽,长出了十八棵茶树,因这地方云雾缭绕,土壤肥沃,茶树长得郁郁葱葱,这就是后来出名的“龙头十八蓬”。
据传,陆羽初到天目山时,发现这山村家家户户都喝“六月霜”当茶,便问为啥不用茶叶泡茶。山村里的人竟不知道可用茶叶泡茶,也不知道山上生长着茶叶树。陆羽便把茶叶的采摘、炒制、冲泡的一套办法传授给大家,又告诉大家天目山上的茶叶长在云雾之中,品质极佳。就这样,山里人才学会了采茶、制茶;也知道了龙头岩的十八蓬茶叶。之后,“龙头十八蓬”就成了天目山野生茶叶的代表,远近闻名。如今名扬天下的“天目云雾茶”与“天目青顶茶”也由此而来。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