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期的文身、文面习俗

文身,又名镂身、扎青、镂臂、雕青等。文面,又名绣面、凿面、黥面、黵面、刻颡、雕题、刺面等等。两者都是用刀、针等锐利铁器,刻画在人体的不同部位,然后涂上颜色(多为黑色),使之永久保存。

文身习俗可能是由绘身习俗发展演化而来的。这种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还无从考证。

商代文物中有不少文身人的形象:在河南安阳曾发掘出土一件“满身刻纹半截石像”;在湖北荆州出土的战国“大武铜戚”上有全身刻鳞纹的人像;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上也刻饰几何纹和蛇纹。

《礼记·王制》记载,南蛮族中流行文身习俗。湖南宁乡出土的两件商代晚期“虎吞人卣”,虎所抱人物皆断发、穿耳、全身文刺(图一)。这种商代文物中的文身人物有的可能就是南蛮族人形象。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周代文物中文身人的形象也很多见,如广东清远西周遗址出土的青铜车舆立柱,头部作一人首,人物深目宽鼻,额部黥首。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中期车具,其上浮雕人物,披发,四肢黥刺带纹,两肩刺有尾部相对、彼此返首相望的双鹿,可能是当时西北地区鹿族的文身形象。

在浙江湖州棣溪出土一件战国早期的青铜蟠虺纹人形鐏,鐏上有一跪坐人形,全身除面部、双肘以下等之外,几乎满布纹饰,如紧身衣裤一般,疑是文身习俗的表现。在战国墓中出土的人形玉雕中,人物脸部有明显的文面痕迹。

(摘自李芽著《中国历代妆饰》)
责任编辑:慧月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