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服饰

土族聚居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境分山区、浅山区和川水区三种地形。北部山区森林密茂,有广袤的草山牧场。南部浅山,河川交错,气候温暖,遍布良田园林,盛产蔬菜瓜果。
土族是本民族的自称。因地区不同,还有“蒙古尔”、“察罕蒙古”、“土昆”、“土户家”等多种他称。土族的远祖,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吐谷浑”,唐宋时期的“吐浑”、“退浑”,元代的“土人”等。新中国成立后,土族成了他们统称。
妇女一般穿绣花小领斜襟长衫。两袖由红、黄、橙、蓝、白、绿、黑七色彩布圈做成,鲜艳夺目,美观大方。俗称七彩袖,土族语称作秀苏,意为“花袖衫”。为土族妇女服饰的象征。从最底层数,第一道为黑色,象征土地;第二道绿色,象征青苗青草;第三道黄色,象征麦垛;第四道白色,象征甘露;第五道蓝色,象征蓝天;第六道橙色,象征金色的光芒;第七道红色,象征太阳。花袖长衫上面套有黑色,紫红色或镶边的蓝色坎肩,腰系白褐或蓝绿布带,带的两头有花、鸟、虫、蝶、彩云刺绣或盘线的花纹图案。腰带上有罗藏和钱褡裢。罗藏,是用铜、银薄片制成,有兽头形、圆形、桃形等样式,其上有孔,一般用于系花手巾、小铃铛、针扎等什物,垂吊于腰带左侧。钱褡裢,一般为长一尺五寸,宽四寸的小袋,两端有绣花或盘线图案饰物。女式的钱褡裢由三块白底绣花条块缝合而成,下端连三绺彩线穗。用作钱袋和装饰品。下穿褶裙或裤子。有镶白边的绯红百褶裙,裙分左右两扇,形似蝴蝶两扇红翅膀;裤子膝下部分套着一节蓝色或黑色的裤筒,土族语称“帖弯”。
未婚姑娘习以两鬓梳小辫,中间梳一条辫,三条辫子合辫在背后,用绯红头绳扎紧,系一海螺圆片。少女额前戴的额带叫“箍儿”,白布绣花做成,宽二寸,长及两耳,上沿连几束彩线短穗和几个小铃铛。有的姑娘头戴一条绣花头巾。其裤腿套一尺长的红色“帖弯”,在膝下方用白色布条将“帖弯”与裤腿相连,使其经纬分明。发式、“帖弯”颜色和额带的不同,常是区别已婚或未婚妇女的标志。
土族妇女喜戴耳坠,喜庆节日或探亲访友时,还要在耳坠下吊一对“面古苏格”,即银耳坠,如铜钱大小,桃形,正面有刺纹图案。戴时用数串珍珠把两只“面古苏格”连起来,挂在额带上。土族妇女颈上所戴项圈称作“索尔”,用芨芨草扎成圆环,蒙上红布面,镶以铜钱大小的圆海螺片约二十枚即成。
土族妇女服饰常带有地域性特点,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
今天的土族服饰,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有很大的变化,有的服饰已消失,有的服饰经过推陈出新,重放光彩。如旧时的绣花高领,如今变成直翻两用领;盖在“扭达”(头饰)上的长头巾“扭达尔秀巾”,变成今日少女使用的短头巾。广大土族青年,不仅喜穿本民族服饰,而且还爱着时装,他们或使土族服饰时装化,或使时装土族服饰化,从而丰富了土族的服饰文化。
土族青壮年男子一般戴红缨帽和“鹰嘴啄食”毡帽。红缨帽,系一种织锦镶边的圆筒形毡帽,为土族语“加拉·莫立嘎”的意译。相传由清代朝帽演变而来。因红顶连一绺长约五寸的红缨,故名。“鹰嘴啄食”毡帽,其样式为帽子的后檐向上翻,前檐向前展开。衣服是穿小领斜襟的长衫,袖口镶有黑边,胸前镶有一块四寸方块的彩色图案。还有穿绣花领高约三寸的白色短褂,天冷时在领子上衬以羊羔皮。外套黑色或紫红色坎肩,纽扣多用铜制。腰系花头腰带,为一块十二尺长的窄幅蓝布或黑布,其两端缝上五寸长绣有花卉盘线图案的接头。穿蓝色或黑色大裆裤,系两头绣花的白色长裤带和花围肚,小腿扎“黑虎下山”的绑腿带,扎腿时把黑色的一边放在上边,故称“黑虎下山”。此又是青年男女表示爱情之信物,象征忠贞不二,足穿白袜或黑袜,鞋子为双楞子鞋和福盖地鞋。
老年男子多戴礼帽。冬天戴皮帽,即用毛蓝布缝成喇叭口,喇叭口内缝以羊羔皮,可翻上或放下。帽顶上加有一颗核桃大的红绿线顶子。穿小领斜襟长袍,外套黑色坎肩,系黑色腰带,脚穿白袜黑鞋。
冬天下雪时,男子一般穿大领白板皮袄,领口、大襟、下摆袖口都镶着四寸宽的边子。劳动时穿褐褂,式样为小圆领,大襟,配以蓝布、黑布沿边。所用褐子,由白色或杂色羊毛捻线自织而成。富裕人家的男子多穿绸袍及带有大襟的绸缎背心、马褂。民和县三川一带土族男子的衣着同汉族一样。同仁县五屯的土族男子服饰与藏族相同。
土族妇女讲究头饰,在土语里,头饰叫“扭达”,式样复杂,各地不一样。有的叫“三叉”、“干粮”、“羊腔”、“马鞍橇”等。现在,繁多的头饰已经没有什么人用了,变得简单方便。姑娘一般梳三根发辫,已婚者梳两根,末梢相连,以珊瑚、松石等缀饰,再戴上织锦毡帽,十分漂亮美观。
土族妇女的金、银、铜制耳环多刻有花纹或镶有红珊瑚、绿宝石,下面还垂有五色珠,并在珠上缀挂穗子。其中最讲究的要数“上七下九”或“上五下七”的银耳坠。用数串五色瓷珠把耳环连在一起,珠串长长地垂在胸前,好似数条项链。
在土族人的眼里,蓝色象征蓝天,红色象征太阳,于是爱美的土族妇女就把蓝天和太阳穿在身上——她们的衣袖用红、蓝、黄、紫、黑五色布圈组成,十分美观鲜艳。
斜襟袍 土族男女均多穿高领或翻领斜襟袍。这种袍除了肥大、宽大外,最富特色的便是五彩袖。五彩袖用红、黄、绿、白、蓝等五色彩布或彩绸拼制而成的,土语叫“阿拉肖梢”。袖筒一般长过手,所以民和等地又称之为“罩袖”。有的袖筒由里向外一截比一截窄瘦,有的又呈宽长的直筒状,袖口里子缝半尺长的红边,穿上后将红里翻出外面。据说早期的花袖是用七色彩布缝制的,后来演化为五色,而且这些色彩都是依照彩虹的颜色调拼而成。看上去谐调、鲜艳、美观、大方。土族也因此而被称为“穿彩虹花袖衫的人”。土族古老的盘歌《杨格喽》还这样赞美它:“阿依姐的衣衫放宝光,天地的妙用尽收藏。红、橙、蓝、白、黄、绿、黑,万物全靠它滋长。”土族人比喻彩虹花袖衫的红色为太阳,蓝色为青天,黄色为五谷,白色为乳汁。
肥大上衣 土族是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民族,有过畜牧经济的历史。在民族服饰中就反映了这种现象。在土族服装中,没有完全摆脱皮袍、皮袄等皮毛制品,男子还常常以袍服为礼服。妇女的上衣虽用棉布、绸缎等制作,但普遍较为宽大,一般都长及膝盖,外面还常套穿一件长长的坎肩,从中能看到畜牧民族袍式服装的影子。
头饰 土族妇女讲究头饰,在土语里,头饰叫“扭达”,式样复杂,各地不一样。有的叫“三叉”、“干粮”、“羊腔”、“马鞍橇”等。现在,繁多的头饰已经没有什么人用了,变得简单方便。姑娘一般梳三根发辫,已婚者梳两根,末梢相连,以珊瑚、松石等缀饰,再戴上织锦毡帽,十分漂亮美观。
耳环 土族妇女的金、银、铜制耳环多刻有花纹或镶有红珊瑚、绿宝石,下面还垂有五色珠,并在珠上缀挂穗子。其中最讲究的要数“上七下九”或“上五下七”的银耳坠。用数串五色瓷珠把耳环连在一起,珠串长长地垂在胸前,好似数条项链。
毡呢帽 土族的圆顶卷檐毡帽也很有特点。女式的多为棕色或白色,翻檐高而均匀,周围饰以织棉花边,故称“拉金锁”毡帽。男式的多为白色或黑色,最明显的特征是帽的后檐向上翻,前檐向前展开,形成前低后高的“鹰嘴啄食”状,因此得名“鹰嘴啄食”。
腰带 土族腰带的制作比较讲究。男式腰带一般是用4米长的窄幅蓝布或黑布,在两端缝上十五六厘米长的绣有花卉盘线图案的接头,谓之“花头腰带”。女式的有一种叫“达包·普斯”的大型绣花腰带,由8块宽30厘米左右,长16厘米左右,面绣各种花卉或盘线图案的条幅缝制而成。在草绿色布带两头各接4块,一头缠于腰间,另一头吊于臀部。此外还有大型绣花带、褐带、绸带、布带等。
套裤 土族妇女也喜欢穿布制的叫做“帖弯”的套裤。不同颜色的套裤是区别已婚妇女和未婚姑娘的标志之一。已婚妇女多穿黑色或蓝色的套裤,而未婚姑娘则多穿红色的套裤。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