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服饰


佤族的服饰,各地差异很大。据说,佤族的纺织已有200年的历史。那时仅有麻布、木棉布做成的一块遮羞布或短裙。他们普遍穿上衣裙,是近一百多年的事。佤山边缘区(即沧源大部、耿马、双江、澜沧、孟连以及西双版纳的佤族)、镇康地区(即镇康、永德、景东等地的佤族)则更早一些。
佤族的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以自制土布为衣裤的布料。如妇女下裙,多用黑、红、蓝、紫、黄或白的彩线,混纺成条纹花粗布,单幅围裹。不论男女老少,常年跣足。男子的衣着差别不大,常剃光头或留一束长发于脑后。成年男子多缠黑色包头,少数地区也有缠白色包头的。缠红色包头的多为大窝郎(掌管木鼓房的大头人,多为建寨人及其后代)或头人、魔巴(巫师)和猎人头“英雄”。上衣多为无领长袖、左衽布纽或银扣。裤子短而肥大,裤腰卷起来可以包东西。男子一般没有更多的妆饰,个别地方有戴项圈、右手戴手镯的。外出时,身挎背袋、长刀、火枪、弓弩、梭镖、腿缠裹腿,是一副古代壮汉勇士的形象。
佤族老年妇女,多缠黑色包头,上衣与老年男子相似。耳上坠有圆筒形或圈状的银制耳环。有的却坠着粗短的木制耳塞,因耳环较重,天常日久,坠耳垂肩。脖上喜戴1-3个大小不等的银项圈、手戴银镯。裙子一般为黑色或彩色条纹裙,腿裹护腿布。中青年妇女的服饰较为复杂,各地差异较大。以头饰为例,有披长发,戴银发箍的;有披长发戴银泡帽的;也有用彩线缠发,盘绕头顶,缀饰毛线彩球的。服装款式也因地而异,有近似汉族的,也有近似傣族的。其中,最古老、最具佤族本色的佤山中心区(即西盟地区)的妇女服饰。这个地区的妇女,喜留长发披肩,头戴发箍,耳坠耳垂,上穿无领短小坎肩,腹部裸露在外,佩带有数个藤篾腰箍,胸前挂着数十串自制的天然果珠或料珠;手臂戴有银镯,下穿开口条纹花短裙,小腿常套很多个漆过的藤篾圈或裹一块护腿布。配搭得十分自然得体,它既适应了阿佤山炎热的亚热带气候,又充分地利用自然物,弥补过去佤山纺织品的奇缺。美丽大方,个性突出,称得上是服饰艺术的杰作。
阿佤款式类型 阿佤款式主要以阿佤方言区西盟、澜沧为代表。男性剃头旋发(头顶留发一撮,也称魂发),缠包头或戴帽子。包头布一般2-3拃宽(40-60厘米),半排至一排长(100-160厘米),多数黑色,少数白色和红色。男儿一两岁穿耳,穿耳之后佩戴棉线,棉线陈旧断绝,多数则已,少数则以银环代之,至老。上衣为无领或圆领对襟布扣短袖披肩衣。下穿大摆裆肥宽短脚裤,多为黑色或蓝色,布条腰带。女性自小留长发,多数齐肩、少数在腰,头上套发箍,发箍分别为银制、铝制或藤蔑箍等。女性幼年开始穿耳,佩戴耳环、耳链等。颈上佩戴多样,有金制、银制、铝制项圈项链,有珍珠项圈项链,有动物骨胳相串的项圈项链,有竹、藤或金丝草编织的项圈项链等。女性上穿无领短衣或披肩无袖对襟短身衣、下摆齐脐,用小银泡或小银币作钮扣。手上佩戴镯子,多为银镯,其它还有铜镯、铝镯和竹藤、草手圈等。下身穿开口短幅裙,裙长不超过膝盖,或仅盖大腿一半。多为黑色、白色、蓝色、绿色或紫色少许。腰圈套若干个藤篾烤制的腰箍,小腿上也套若干圈,前者起腰带作用,后者起固定裹腿布作用。
布饶款式类型 布饶款式类型以布饶方言区域的沧源东部、澜沧西部为代表。男性,儿童与老者多剃头留旋发,儿童戴帽,老者缠包头,青壮年多为蓄发理头,帽子多为黑色布、绸缎制成,圆形或锥形,锥形顶上着一束蓬松的穗缨须。包头均为黑色,长度一排到二排,绕法物异,绕出三个尖角形,有时在尖头上插上怪羽毛或花卉。男子幼年时多穿耳,但佩载耳饰者极少。上衣为黑色圆领,衣袖宽而长,右开大襟或无披肩对襟衣裳,布条纽扣。一般多穿内衣,颜色多为白色,也有其它颜色。下穿宽腰、大吊摆裆肥大长脚裤,黑色或蓝色,腰带多为布带。中老年人多扎小腿绑带,手上多佩戴手镯,多为银镯,其次为铜、铝镯,也有佩载手链者。女性自幼蓄长发,女童多戴圆帽和头巾裹,老妇裹包头,布尺比男性更长。少女与中年妇女多数将发梳缠绕于脑后,以发套或发卡箍之,也有编辫者。耳饰有银制、铜制或金制耳塞及耳环、耳链、耳花等。上衣为黑色无领,长宽袖,襟开于右,布条钮扣,布条腰带。前胸衣襟上镶嵌银泡、银币或珍珠等。下穿开口长幅花裙,多为黑色、红色两种颜色相杂,也有红、黑、白、蓝、绿、黄相杂者,杂色图案主要有条形和波形两种。成年妇女一般穿双裙,即里裙和外裙,里裙薄而短,外裙厚而长。
傣款佤式类型 傣款佤式类型服饰是布饶方言区域的一部分,主要以沧源西部及永德、镇康两个区为代表。穿戴者多为信仰佛教区域或者与傣民族杂居和邻居的佤族。其款式接近于傣族的服饰,又还保留佤族自己一定的传统特点。男性自幼剃光头,戴帽子或扎包头。帽子多为黑色绸缎和棉布缝制的小圆帽。相当部分戴紫色、灰色的黑色圆形毛线套帽。不穿耳,不佩戴耳饰。上衣黑色之外,还有白色、蓝色、灰色、紫色等,圆领长袖,对襟,布条纽扣。下穿直筒大脚裤。女性自幼蓄发,长发梳理后缠绕于头顶,以艳色布条系之。近代多半用大毛巾当包头,多为白色。耳饰为金制或银制的简练而微小的耳链耳塞,颈上佩戴金、银项链而不戴项圈。上衣一般为黑色、蓝色、灰色圆领长袖右左大襟布条纽扣。下穿黑色、红色、蓝色或杂色长筒裙。腰系宽约三寸、长约二排的蓝色或红色、黄色绸带,用时约绕2-3圈,也有用细薄棉布作带者。
(二)佤族服饰的文化蕴涵
1、佤族服饰的共同特点
佤年先民濮人吃苦耐劳,勤于耕耘。他们“耕山力穑,颇知纺织”。佤族共同的古老衣着服饰是男子裹青红布于头,身着短衣,裤子短而肥大,尚黑色。颈上戴有银竹制项圈,手戴银(铜)手镯,耳附银环,腰系海贝,颈带项圈或珠串。佤族还有文身习俗,在胸、肩、臂、背等部位常刺有太阳、月亮、蜥蜴、牛头等图案。这些服饰渊源流长,经久不衰。究其原因,除了他们自认为保存祖传的“阿佤理”民族历史外,那就是他们通过神、宗教等方式保存了本民族的共同意识--传统民族精神。例如太阳、月亮、蜥蜴这些东西都是他们神话与宗教中崇拜的图腾,是伟大梅依格神的生命的物质体现。而莱姆山(公明山)崇拜是佤崩人特有的宗教仪式。据说,这个支系的人们之所以崇拜莱姆山,一是他们认为,以莱姆山为最高峰的阿佤群山是佤族人赖以生存的最后土地,这是他们对于历史上几经失败的经验之反省;二是反映他们图强自新,重建家园的强烈愿望,他们需要莱姆山守护照护。
2.佤语“阿曼”是各种官人的总称。除了一般民众服饰,佤族还专有阿曼的服饰。
阿曼,有的支系叫利曼,有的叫西曼,因方言不同,叫法稍有有差异。佤族传统阿曼大致有三种:一是格亚永,即寨子头人,二是格利俄,部落酋长;三是王,即邦国的君王,奇怪的是未见史籍记载佤族有国家.但他们传说自己有过国家耿佤,并且国王叫王。
佤族头人,无论是寨子头格亚永,还是部落酋长格利俄,西盟叫窝朗,他们都共同保留其先民濮人“尊贵者裹红布头”的习俗。另外,格利俄(窝朗)这一级的头人衣服上还饰太阳、月亮、星星、双龙和牛头。双龙含红日的图形要绣在内衣上。而且只能是头人本人穿,不能转借于他人。
3.欲知年龄数脚圈
佤族妇女传统服饰的另一个鲜明标志,是颈、臂、腰、腿上都戴数个、数十个竹篾圈或藤圈。未成年女子,每增加一岁即加一脚圈,故有“欲知年龄数脚圈 ”之说。这种特征,是佤族竹文化在服饰上的体现。
佤族认为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也是雨水的吸附者,太阳体内含蕴伟大神灵梅依格的灵气。所以它才能制造生命,才被际为里德神;月亮则是繁星和地球的堆积者,所以它叫鲁安神。“鲁安”即堆积的意思.月亮身上也有梅依格的灵气.所以它也是佤族崇拜的大神之一。星星象征着繁衍与众多,它们是太与月亮的儿女,佤族希望自己儿孙象繁星一样繁多。牛头图案 象征着谦和与善良。牛是佤族者祖母安桂的良伴益友,而且黄牛是大神梅依格最喜悦的祭品,所以佤族人也常常在服装上饰有牛头图案。
关于内衣饰有双龙图,其意义各地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是人类(佤族)的母亲,所以有“天父龙母”之格言流传于佤族中。另一种传说说龙公主安荣是司掌雨水之大神.她与树神桑洛是一对情深意切的恩爱夫妻。因此龙公主年年岁岁及时给大地、山林及人类送来宝贵的雨水.佤族是一个最懂得感恩的民族.这样的大恩人,他们自然要感谢她。一年一度的迎水节.就是为了报答龙公主安荣的恩情。这是头人在自己内衣饰有双龙的一种解释。为什么只绣在内衣上?他们回答说:“我们的阿祖就是这样做的!”
另外,佤奴姆的头人还要在衣服上饰两道大门。据说因为他们祖先是负责守司岗大门的人。而且他们还自称自己是所有佤族的根.所以叫“佤奴姆”意即阿佤人的总根。他们传说自从人类从司岗出来之后,世世代代守住阿佤山。现在岳宋、岩城一带的人就是佤奴姆的后代。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