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的鱼皮文化,堪忧的现状

传统工艺已部分流变

先进科技文化的传入,无可争辩地改善了赫哲(那乃)人的生活,但也非我所愿地冲击了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独具特色的鱼皮制作技艺,使其一部分发生了流变。虽然表面看是先进工艺替代了“落后”工艺,但相伴而生的却是特色文化的丧失。以鱼皮熟制为例,汲取鱼皮的油脂,早期是在捶榨过程中掺以大马哈鱼籽。我们了解20世纪下半叶的赫哲人是撒玉米面。从赫哲(那乃)地区资源和食物结构变化过程分析,前者可能是更传统一些,也就是苞米面较之大马哈鱼籽汲油已经是传统工艺的一次流变。更有甚者如今有人用化学药品及特制机器来鞣制鱼皮。有的还加进了去腥的现代工艺,将鱼皮制成了类似皮革的样式。熟好的鱼皮手感已再无古人所说“待鱼皮熟好,柔软如棉”的感觉。

用自然色素、手工染制鱼皮的传统技艺已完全失传,今天代之以化学染料、机械染制。虽然提高了效率,色泽艳丽且经久不退,但却失去了传统制作技艺中最宝贵的东西——自然与古朴。

古老的鱼皮缝纫是使用鱼皮线,后来代之以棉、麻、尼龙线。在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7、80年代以后,我国民族学调查逐渐受到重视,进入了繁荣时期。民族学、博物馆学界的征集工作极大地激发了赫哲人保护民族文化的热情。一些民族老人及中年人,凭着当时对鱼皮技艺的记忆,为各博物馆制作了许多鱼皮服。现在国内外许多博物馆里都有这一时期的收藏品。其中有的是用缝纫机制作的。在俄国和国内的博物馆里笔者均见到此类藏品。这显然是该时代的产品。不过,由于原来赫哲的女匠师精细地缝纫,使得有些细密的针脚与缝纫机的作品相差无几,若不细致分辨,真可以假乱真。

赫哲(那乃)人相当发达的纹饰艺术已趋于简单化。赫哲(那乃)人的纹饰艺术曾被众多其他民族欣赏和折服,也是本民族的骄傲。随着他们服装质地的更替,其云卷纹和漩涡纹饰等赫哲(那乃)人最常用的纹饰图案,也转嫁到现代民族服饰上来。但是它们更多地被使用了基本要素,而相当发达的赫哲(那乃)人各种会形会意的动物图案,尤其是可爱的小鸟和小鹿已极少见。在国内我们见到民族服装的纹饰基本是“S”纹。很难寻觅到那种深邃内涵的意境。

传承工艺流失

早期传统工艺的鱼皮制品在国内已濒临消亡

在布匹、丝绸等纺织面料及其制成品传入赫哲(那乃)地区之后,鱼皮服饰等制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20世纪30~40年代还有少数人穿鱼皮衣服,到50年代初已没有人再穿鱼皮衣,但仍有穿鱼皮靰鞡的。60年代后鱼皮的实用价值完全消失。

由于鱼皮有较强的易腐性,保存极其困难,加之对保存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民间鱼皮制品本已相当匮乏。我国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认识、经费和人员的不足,征集工作没有及时跟上,致使我国现在各博物馆传统鱼皮制品的收藏量极少,19世纪及其以前的鱼皮袍服基本缺失。国内各博物馆较早的藏品也是上世纪50年代征集的,大多是较现代的两件套鱼皮服装。凌纯声上世纪30年代征集的女式鱼皮长袍等极其珍贵的鱼皮制作技艺代表作品至今不知所踪。

俄罗斯那乃地区博物馆建立较早,如哈巴罗夫斯克地方志博物馆1894年建立。因此对赫哲(那乃)地区的鱼皮制作技艺代表作品作了及时的征集与保存。哈巴罗夫斯克地方志博物馆以及特洛伊茨科耶镇的博物馆里都有丰富的早期鱼皮制品的藏品。诸如背部有精美纹饰图案的女式鱼皮长袍和鱼皮图案版包绣女式结婚礼袍,在我国业已绝迹,他们却有多件收藏和展出。

传统工艺已部分失传

赫哲(那乃)人的传统鱼皮手工制作技艺曾经有一套完整而复杂的工艺流程。他们也曾世代相传。但是随着鱼类资源的锐减、生活的动荡,特别是鱼皮制作技艺的载体——鱼皮制品失去实用价值以后,部分传统工艺随着一代代赫哲老人的逝去而逐渐消失。

其中最值关注的是鱼皮染色和鱼皮线的制作。赫哲人喜欢鲜艳的颜色,鱼皮衣物大都被染成蓝、紫、红等颜色。中国的赫哲老人和俄国人马克都谈到过用植物的茎、叶、花给鱼皮染色,甚至能列举出不少用于染色的植物。但是如今已无人再能具体的操作了。就是说鱼皮手工染色技艺在中外都已完全失传。过去的赫哲人制作鱼皮衣物大都使用鱼皮线,我们上世纪8、90年代调查得知了鱼皮线使用鲢鱼皮制成及其大致过程,尤翠玉老人还曾尝试着拉出了鱼皮线。但是现在也已无人会实际操作了。就是说鱼皮线的制作技艺在国内已基本失传。俄国哈巴罗夫斯克地方志博物馆尚有鱼皮线藏品,据介绍是用一种俄语称为“粗心大意鱼”,即槐头鱼等鲶鱼科的鱼的皮制作而成。据我们调查俄国共青城地区还有一位老太太会制鱼皮线,但也年届70多岁,若不抓紧时间保护其技艺的传习,就有可能眼看着“绝技”在世间绝迹。

鱼皮制作技艺最具代表性的载体——形制、装饰图案与加工工艺都别具一格的赫哲(那乃)鱼皮长袍,无论是文物还是复制品及仿制品,目前在我国都一件也没有。我国建国后的几代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所作的鱼皮服装全部都是两件套的鱼皮衣裤。半个多世纪的断档,我国现阶段是否还有人了解鱼皮袍的剪裁和制作,大概毋庸讳言是没有了。

鱼皮图案版包绣装饰工艺是鱼皮制作技艺中最值得称道的传统工艺形式之一。精美的花纹、绚烂的色彩、浅浮雕般的视觉效果,使人观看之下,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现在我国除有一套1958年征集的赫哲传统猎装之外,再没听说任何人运用这种工艺制作一件衣物。工艺失传已是既成事实。

传承后继乏人

亲身经历过鱼皮时代的赫哲老人都已不在人世了。曾经掌握鱼皮制作技艺较好的尤贵珍、尤翠玉等一批赫哲老人也已相继去世。她们的技艺传承人几乎全部出生在建国以后。虽然向老人们学到了一些鱼皮制作技艺,但由于需求的不复存在、鱼类资源的日减以及资金匮乏等因素的影响,掌握得并不十分全面和扎实。年轻一代传承人对鱼皮制作技艺历史渊源缺乏更多地了解以及思想的活跃和对更多新生事物的接受,加速了传统工艺的流变。

责任编辑:慧月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