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保护 可持续发展 鱼皮文化的出路何在?
由于经济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及人们的过度捕捞,使这个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不得不放弃渔产业,去发展更多的农牧业。鱼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贵,会缝制鱼皮衣的老者也一个接一个离开,这样一来,鱼皮衣的未来到底该走哪条路?
90年代后,人们发现鱼皮服装利益较大,以此来发展旅游业,现在学习、缝制和生产民族鱼皮服的村民越来越多,民族服饰已经成为赫哲族人们迅速崛起的一个产业。同时为了旅游业的发展,他们制作各种鱼皮工艺,如:鱼皮画、鱼皮带、鱼皮钱包、名片盒、鱼皮剪纸等等;赫哲族青年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唱歌、跳舞,其直接动机是利用赫哲族文化,招徕更多的游客。这种旅游思路,实际上是把赫哲人和赫哲族文化变成一种供“现代人”观赏的“对象”和“客体”,而不是把自己变成现代社会内在文化和机制的一部分,似乎缺乏一种主体性。这种为了“发展旅游”而“保护传统文化”的动机在很多国家的少数民族中也存在。
问题:
1现代的赫哲人,为了旅游业而发展鱼皮工业,这是一种“文化”吗?
2用发展旅游业来保护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一种好的方法?该如何来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办法:
1以旅游业来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2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也必不可少,比如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
3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发展特色文化,开发乡土教材。
4鱼皮部落只能作为博物馆文化被收藏于馆内,因为其文化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
5举例:四川凉山保护少数民族服饰做得好,每一个新生儿都要制作一套婚礼服,即便服饰再这么被汉化,结婚的男女青年一定穿上这一套本民族婚礼服······
6文化与自然、地理等许多因素有关。
7强调文化之间的交流,声明文化的“涵化”和“同化”之间的不同。
8少数民族文化自主选择汉族文化形成了文化变迁。
9人类在特定的地理位置找到了特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方式,以此得以繁衍和生产。
10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赫哲族鱼皮文化似乎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还有大批少数民族的文化正在面临着消失,难道只有申遗才是唯一的出路吗?发展旅游、传承教育是最好的办法吗?目前谁也不敢妄言。就像人们所争论的焦点一样,或许我们真的应该好好考虑一下了。
附录:关于鱼皮文化的保护与规划方案
对鱼皮制作技艺的保护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要从整体、静态、动态、活态和可持续发展等多侧面地进行保护。唯此,才能使这支人类百花园中的奇葩枝繁叶茂,永远绽放。
整体保护
鱼皮文化及制作技艺的发展史是一个连续的不可割裂的历史。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是鱼皮文化及其制作技艺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阶段,应用社会背景宽泛,技艺发展成熟,作品数量质量都很可观,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遗憾的是沙俄侵略,把植根鱼皮文化的很大部分领土连同其土地上的赫哲人一并划为俄国版图。当时及其后的一段时间,正是我国处在社会动荡时期。解放后也因我国民族博物馆建立较晚,没能及时收藏当时的鱼皮制作技艺的相关作品。而俄国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建立较早,他们及时地收藏了19世纪以前的鱼皮制品。20世纪初叶以后,他们的陆续调查与征集使得那乃老人很好地保护和传承了这一时期的技艺和作品。20世纪3、40年代之后,我国赫哲人的鱼皮技艺演变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建国以后,赫哲人生活渐趋安定,鱼皮文化及其制作技艺得以相应的恢复、发展和传承。随着民族博物馆的建立和国家的重视,这一时期的鱼皮技艺和作品在我国也得到了很好地收藏和保护。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实施,我国的赫哲族在鱼皮技艺的保护发展方面凸现了特色和优势。
鉴于上述鱼皮技艺传承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今天我们要保护鱼皮制作技艺,就要进行整体性的工作,既要保护好我国赫哲人传承下来的鱼皮技艺和作品,又要尽快将那乃人传承下来的鱼皮技艺及作品抢救性地学回来,弥补和复原本该属于我们但却已丢失的部分传统技艺与代表作品。将鱼皮文化的历史连接起来,把鱼皮技艺完整地保护和传承下去。在整体保护中,要联合俄国那乃地区,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保护这一人类的文化遗产。
静态保护
也可以叫做“科研性保护”。鱼皮制作技艺与其他工艺一样,既随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又不可避免地受到新文化的冲击而嬗变。因此,要首先将历史的、既有的东西以静态的形式保存下来。
继续抓紧时间、加大力度征集鱼皮服饰、鱼皮制作的生活器具及制作工具等鱼皮制作技艺的相关物品。尽最大努力发掘、试验、恢复部分失传和流变的传统工艺。实际这也是一个抢救性的保护,通过调研的手段抢救已逝的传统技艺。如鱼皮长袍的制作、鱼皮线的制作、鱼皮纹饰的技艺与内涵、熟软鱼皮的绝技。
在加强民族学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鱼皮制作技艺的资料整理。创建数据库,建立文本档案和电子档案,采取文字、图片、音像、多媒体等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记录与保存鱼皮制作技艺。尽快筹备出版一些有关鱼皮文化及制作技艺的学术专著及鱼皮文化及制作技艺的专题DVD光盘。保障已有的传统工艺不再流失。
动态保护
建设好省、市(县)、乡三级鱼皮文化及制作技艺展览场地——博物馆和民俗村。其中要发挥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在这一领域的龙头作用。
对鱼皮制作技艺进行博物馆化处理后,以高科技手段动态再现鱼皮文化的历史场景和鱼皮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同时鼓励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学习技艺,使他们能够边讲解边演示,能够与观众互动,在博物馆里活态普及鱼皮制作技艺。
在民俗村里辟建鱼皮手工作坊,安排传承人演示。并提供场地、设备和服务,鼓励游人现场学艺亲手制作,以广泛的传播鱼皮技艺。使民俗村里的鱼皮手工作坊成为保护既有传承人、传统工艺和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以及发掘试验恢复传授传统工艺的多功能示范基地。
活态保护
传承人是鱼皮制作技艺的载体,离开传承人再好的技艺也无法独立存在。因此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重点是传承人的保护。要确立重点传承人的保护机制。同时要采取市场扶植等措施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使其技艺有延续和发展空间。积极选择培养新传承人。根据目前赫哲族鱼皮技艺存在与分布现状,可采取传统技艺传承人与鱼皮文化产业相集合的办法,成立传习所,举办培训班,既组织新、老传承人学习那乃人传承下来的技艺,也组织新传承人学习保护我国赫哲人传承下来的技艺。使鱼皮制作技艺这一极具民族文化特征的工艺形式薪烬火燃,活态地发展下去。
以可持续性发展的形式保护
传统鱼皮制作技艺的流变、失传甚至消亡是我们不愿看到和要竭力遏止的。但是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文化的融合,使包括鱼皮制作技艺在内的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任何一种传统的工艺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基于此,在对传统文化形态和技艺的保护时,就要顺应潮流因势利导,使之可持续地发展。
在鱼皮制品的生活实用价值消亡以后,从鱼皮纹饰脱胎而出的鱼皮镂刻、鱼皮画和鱼皮制工艺品,无疑为传统鱼皮制作技艺拓展了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扶持力度,促进其产业化,并逐渐扩大规模。形成一门既可保护传统工艺,又有一定经济效益的新型文化产业。
在鱼皮资源日渐萎缩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辟建巨型鱼类养殖基地等可以提供鱼皮制品原料的养鱼场。黑龙江地区在清代就有圈养鳇鱼的历史,现在有的沿江地区,如抚远县等地,已有了鳇鱼养殖场。应该很好地尝试,大力发展此类巨型鱼的养殖,这是鱼皮技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