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皮服饰制作工艺(一):选料

虽然在文人的笔下,鱼皮柔软如棉,可与兽皮媲美,五彩辉映,如若纹锦。但那是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劳动才能达到的。赫哲(包括那乃,下同)人及其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和总结,创造出一套别具一格的奇特复杂的鱼皮制作手工技艺与流程:选料、剥皮、晾干、熟软、剪裁、缝制、装饰。

其第一步选料过程可谓是最基本的一步,什么样的衣服选择什么样的鱼皮,这就决定这衣服的外观及质量的好坏!所以,选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鱼皮服装的基本质料是鱼皮,但并非所有鱼的皮都能适用。赫哲人及其先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鱼皮的厚薄、软硬等使用特性和自然纹理的美学特点,用不同鱼种的鱼皮制作不同的衣物和器具。制作衣袍的鱼皮大致有鳇皇、大马哈鱼、鲤鱼、鲇鱼、草根、赶条、白鱼、鲢鱼等。鱼皮套袴多用怀头鱼皮制成,也有用哲罗鱼皮和狗鱼皮制作。鱼皮靰鞡大部分采用熟好的怀头、哲罗、细鳞、狗鱼等鱼皮制作。夏季靰鞡鞋,则用未经熟化的鳇鱼皮制作,穿前用水泡软,穿后挂起来存放。

用鳇鱼皮做衣服,大概是比较早的事情。明清之交的张缙彦在《宁古塔山水记》中曾记载:“鱼皮部落,食鱼为生,不种五谷,以鱼皮为衣,暖如牛皮” 。鳇鱼,又称鲟鳇鱼,赫哲语称“阿静”(或阿真),盛产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是名闻中外的巨型鱼种。因此,在鳇鱼的十余种别称中,以“牛鱼”的使用最为广泛。宋周麟之《海陵集》记“牛鱼出混同江,其大如牛” 。皮之厚暖能与牛皮相比的也只有鳇鱼。张缙彦是因《无声戏》文字狱等多项罪名被清顺治帝流放到黑龙江的,他于顺治十八年四月十三(1661年5月1日)抵达宁古塔,康熙十一年(1672年)卒于戍所。其间多与遣戍的文友纵情山水、诗酒唱和,对三江流域风土人情颇多了解。《宁古塔山水记》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据此,我们可以推想,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以前,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鳇鱼的相对产量很高。据老渔民讲,传说一、二百年前,这种大鱼很多,在鱼汛时,人们可以踩着它的脊背过江。并且当时裁剪缝纫技术传入较少,鳇鱼皮的张幅之大,甚至只需简单裁割,无需拼缝即可穿用。加之它的保暖性和耐穿性都远胜于其他鱼皮。诸种因素相得益彰,可能会使用鳇鱼皮制作衣袍比较普遍。估计张氏所见到的就是用鳇鱼皮做的衣服。随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多,经过长时期的捕捞,鲟鰉魚资源日趋减少,鱼的品质也越来越差。加之裁缝技术的日渐增高,致使用鳇鱼皮制作衣袍日见稀少,到清后期就已寥寥无几了。

哲罗鱼赫哲语称“撒卡那”,是冷水性鲑鳟鱼中大型鱼种。是黑龙江、松花江曾经盛产的名鱼——三花五罗(鳌花、鳊花、鲫花、哲罗、法罗、雅罗、同罗、胡罗)中五罗之首。体重可达一、二百斤,体长一米多。背部呈棕褐色,体侧银白,并有“十”字形黑斑。《盛京通志》记载:“哲禄鱼,似鲈鱼,色黑,味美而不腥,出宁古塔、黑龙江。” 《吉林通志》记载:“遮鲈鱼,大可百余斤,有骨而无刺,如中华之鲤,而其味更胜。赭禄鱼,细鳞鱼,头尖色白。” 大概是因其体大而皮厚,哲罗鱼皮被赫哲人用来做衣裤和靰鞡。

鲇鱼,赫哲语称“额昂金”,是淡水水域分布最广的鱼种之一。体细长,头扁平,体型较大,最大者可达1米以上。其体表无鳞,通体金黄,皮厚而柔韧,是制作鱼皮衣的上佳原料。《吉林通志》记载:“鲇,……偃额,两目上陈,头大尾小,身滑无鳞。谓之鲇鱼,言其粘滑也。” 《盛京通志》记载:“鲇鱼,混同、黑龙两江出,大者至数十斤或百余斤。取皮制衣,柔韧可服。” 后因数量日减,体长日小,用来制衣者随之减少以至消失。

怀头鱼,又称怀子鱼,也写作槐头或槐子。赫哲语称“怀翅”。学名“怀头鲇”或“六须鲇”,可知其与鲇鱼的体型外貌极其相似,只是个头更大,一般2冬龄的体长可达560~580mm左右,3冬龄可达675~685mm。据田野调查与资料记载最大个体体长达2m多,体重一百多斤。资料记载:“槐头,似鲇而大,头大、腹肥、尾扁窄,喙旁有六须;长五、六尺,产于江。” “鮠,无鳞似鰋而大,俗呼槐子鱼,出黑龙、混同江中,其皮可衣。” 因其皮张大、厚而柔,早年赫哲人更喜欢用来制作套裤和靰鞡。

大马哈鱼皮用于制作衣袍曾是最普遍的。大马哈鱼皮厚而柔软,制作的衣服一年四季都可穿用。这一实用性应该是大马哈鱼皮被普遍用于制作衣服面料的首选理由。大马哈鱼皮如若五色文锦般突出的美感特性,应是它被广泛地应用于服装面料的不可抗拒的诱惑性因素。杨宾在《柳边纪略》中记述大马哈鱼“其皮色淡黄若文锦、可为衣裳、为履、为袜、为线” 。大马哈鱼皮自然资源的丰富也应是被普遍用于服装面料的重要因素。对于大马哈鱼的数量之巨,清朝中叶朱履中有“海外鱼来亿万浮”之咏;清末宣统年间的《呼兰府志》仍有:“达布哈鱼,……每岁由海入江,由江入河,秋末大木兰达河左右极多,水浅则止不行,或腾踔岸上,如积薪然。” 的记载;甚至民国时期的《黑龙江志稿》也还有“答抹哈鱼,临江府之赫哲人腌制为粮,染采鱼皮为衣,……考此鱼繁殖于兴凯湖中,待夏初,乌苏冰泮,则乘流而下,其数不知纪极,松花江下游恒至挤塞断流,如架梁焉” 的记述。实际直到20世纪60年代,赫哲人生活的水域鲑鱼资源仍然十分丰富。他们打上来的鲑鱼经常运不出去。为了解决赫哲族乡打鲑鱼的运输问题,当时的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批准给街津口、八岔、四排三支机动船,并在哈尔滨的松花江边举行了命名仪式,命名街津口的船为“繁荣”号;八岔乡的为“团结”号;四排乡的为“幸福”号。可见赫哲人使用鲑鱼皮的历史悠长而普遍。

随着鱼类资源的锐减,大型鱼等珍稀鱼类减少,越来越多的是使用鲤鱼、大马哈鱼、草根鱼和怀头鱼皮做衣服。

责任编辑:慧月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