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皮制作的鱼皮服饰

鱼皮衣服是最具代表性的赫哲鱼皮文化与制作技艺载体。但是早期的鱼皮服装到底什么样?在更久远的历史文献中既找不到文字的描述也看不到绘制的图样。直到清朝的《皇清职贡图》绘制了穿鱼皮服的赫哲人,同期也出现了一些描述鱼皮服的文字资料。因此,我们只能推测万千年间也许如同纺织品服装一样,鱼皮服装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不经裁缝的原始披围式→简单裁缝的初级直筒式→略加修饰的传统实用式→染色缀纹的穿饰兼用式等发展阶段与诸多形制。从长袍、短衫到两件套,以及套裤、猎装及“勒勒”,都是不同时期赫哲族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

赫哲族生活的三江流域属于高寒地区,无法种植喜高温的棉、麻等用于纺织的农作物,只能用渔猎产品—鱼皮和兽皮来制作衣服和被褥,因此其服饰主要有鱼皮和兽皮服饰。

(一)服饰的功能

赫哲族传统服装的基本功能:

1、蔽体驱寒,结实耐用。即保护人们远离来自恶劣的周围环境的侵袭;如布鲁尼埃主教曾赞叹道:“……用鱼皮做衣服很结实,这些江河里的鱼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你穿上这种鱼皮做的靴子在膛过溪流和踏雪时,就像走在干地上一样,它挡住了寒气和潮湿。”

2、修饰、唯美。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各部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赫哲族人,也开始讲究风俗礼节。因此,服饰穿用的因由己远远超过了蔽体,而更多地兼有了修饰的意义,缘于唯美,所以有了各种图案的装饰。

3、医疗功能。在服饰中具有奇异医疗功效的主要是带有避邪图案的腰带、袜子、头巾等,这些服饰的辅助用品是根据萨满巫师跳神时,病人要穿上这些带有臆想性的“神的衣服”,治疗才会显效,病人就会觉得病情好转。腰带通常是用各种毛皮做成的,上面绘有红色或蓝色的蛇形装饰图案和其他一些动物图案,这种腰带一般给有肺疥的病人穿戴。人们腿痛时要穿绘有蛇形图案的棉质袜子;胳膊肘处疼痛时则要戴上有蟒蛇象征的袖标;头痛时戴上绣有蟾蛤、蛇等相关动物图案的头巾等。

4、民族文化识别功能。赫哲族人因地取材、用鱼皮等构思和加工做成他们本民族的“名片”—传统服饰。

(二)服饰的主要特点

1、赫哲族服饰种类是与居住地的鱼类和动物资源的分布密切相关。由于渔猎业在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赫哲族群体的服饰原料也就因此而不同。如居住在松花江中游到混同江勤得利等地的奇愣部落主要以狩猎为业,他们的服饰主要以袍、鹿皮做衣料,鱼皮次之。如《皇清职贡图》卷3记载:“奇楞男女衣服皆鹿皮、鱼皮为之”。古代奇楞支被称之为“鹿皮部”。而居住在勤得利以下至黑龙江下游的赫哲族那里以捕鱼为业,他们的服饰多以鱼皮做衣料、兽皮次之。如《吉林通志》卷27载:“河口东西一带为赫哲部落,亦曰黑金,俗以其人食鱼鲜,衣鱼皮,呼为鱼皮达子……。”因此,这部分赫哲族群体又被称为“鱼皮部。”这种鱼皮服饰在国内各民族中属独一无二,也说明了赫哲族人利用自然,支配自然,迫使自然界服务于自己的能力。

2、赫哲族形成与地区自然气候相适应的服饰文化。赫哲族人的鱼皮、兽皮衣服多为外衣,一般是夏季多穿鱼皮衣,冬季多穿兽皮衣;男子多穿兽皮衣,女子多穿鱼皮衣。其原因表现一是因为夏季热,就穿薄的鱼皮衣;而冬季较寒冷,就穿保暖性能好的兽皮衣。二是因为男子多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无论是冬季狩猎,还是夏季捕鱼,其所处的深山、河谷气温都比居住地要冷的多,而妇女主要居家从事一些家务和简单的手工制作、采集,其穿着主要是鱼皮衣。三是赫哲女子爱美,鱼皮衣不仅款式多样,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缝制上各种图案花色,“衣服多用鱼皮而缘以色布,边缀铜铃,亦与恺甲相似”,而兽皮没有这样的功能。

3、赫哲族的鱼皮衣的第三个特点是“喜紫色”。即在衣服的下摆、袖口边缘、领口边缘等处多染上紫色的云卷图案和动物花样。这与赫哲族所居住的地域中所生长的野果和植物花卉有一定的相关。赫哲族地域中所生长最多的野果是都柿果和稠李子果均是黑紫色,加之鱼皮本身容易上色。因此,聪慧的赫哲巧妇就利用带有天然色泽的这种野果和紫色花卉煮水,把已经剪裁好的图案染上色。喜好紫色也有可能是因为赫哲住地多产紫貉,紫貉是貉中上品,也是清政府规定的价值昂贵的贡品,这就会使赫哲族认知为紫色不仅典雅,而且高贵。赫哲族这种喜好不仅与生活环境有关,还是民族价值取向、审美风尚的外在标志。

(三)服饰的种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两件套鱼皮衣裤:鱼皮上衣和裤子的出现,或许是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或许是适应生产生活的一种必然改革。两件套的鱼皮服有男人、女人和孩子穿的几种样式。

较早期的男人常服受满族服饰影响较深,其样式类似缺襟满服。女人穿的上衣多是偏襟、右衽、立领,再缘以黑色棉布剪成的花边纹饰,为衣服平添了许多优美和典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鱼皮绑腿:鱼皮绑腿是赫哲族出猎时必备之物。打起绑腿在雪地上、树林里、灌木林中或草甸中行走利索。《皇清职贡图》所载:“七姓人行途中,人的腿上裹有鱼皮绑腿,一般长约179.4厘米,宽窄不等,最宽处为9.4厘米,用长鱼皮连缀而成。一端稍宽为平头,附有一鱼皮带,长23厘米,宽1.4厘米,一端成尖梢形,附有长达44厘米、宽0.5厘米鱼皮两条。”鱼皮绑腿的缺点是天气冷容易打滑脱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鱼皮长袍:女式鱼皮长袍赫哲语称“乌提库”。其造型优美,类似旗袍,色彩分明,集穿着与装饰于一身,熔实用与艺术于一体。分为节庆礼服和平日常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鱼皮短衫:鱼皮短衫在19世纪中叶穿着比较普遍。据当时到黑龙江流域赫哲地区调查者的文字记载,这种短衫多为妇女穿着,有的类似衬衫,外观柔软可身。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鱼皮套裤:就是两只裤管,分男女两种。男人穿的赫哲语称“卧又克衣”,一般长约65cm,袴脚下沿有的镶以黑色布边,有的没有绲边;上端平口,用本料鱼皮折成贴边;边口附有一环,上扣皮带,或者用皮条扎结。女人穿的赫哲语称“嘎荣”口呈月牙形,前边直达腰际,后边到大腿根部;袴脚口镶以黑边或绣有花纹。

鱼皮套袴最早是替代裤子使用的,上着皮袍,下着套袴。后来几经演变,鱼皮套袴多为人们参加劳动时穿用,套在裤腿外面,既保暖又耐磨。因此套袴对鱼皮质地的选择也侧重皮厚质韧的怀头鱼皮。鱼皮套袴穿用的时间要比鱼皮衣、袍都更长久些,在鱼皮袍和衣裤失去实际穿用价值之后,鱼皮套袴仍然经常在劳动中出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鱼皮围裙:赫哲人(那乃人)的结婚礼服上,不论男女,腰际必扎一幅围裙,且多由鱼皮制作。这里一方面是他们强烈的民族情结、鱼皮文化情结和审美情趣使然。而另一方面,想必也是抱有一种怀古与尊古的心理。在中国古代,围裙是今天裤子的雏形和鼻祖。人类最早的“下衣”是用皮毛围之于腹下膝前,称为“芾”。后来把蔽前的芾与弊后的一块布连缝起来,成为“裳”——类似于现代的围裙,是腰下身前的一块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鱼皮鞋:俗称鱼皮靰鞡,是用哲罗、槐头、鳇鱼等鱼皮做的靴型鞋。赫哲语称“温他”。高靿靰鞡又称“蹋蹋马”。

鱼皮靰鞡由靰鞡身、脸、靿三个部分组成。用比脚的实际长宽各大约一倍的鱼皮,四周折起高约8、9cm,抽褶形成靰鞡身;前半部分与脸一起缝成半圆形;鞋口处再用较薄的鱼皮缝上高30cm做成靿子;再穿上或缝上绳或皮条做绑带。穿时絮上一些“靰鞡草”,把靰鞡靿在小腿裤脚外用鱼皮绑腿裹紧系牢,风雪不透。堪称赫哲先民抗寒保足的一大发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鱼皮袖带:袖带的缘起是猎民出猎时绑扎袖口的用品。出猎时为防风雪袭扰、虫蛇侵害、树棘剐扯,猎人都用一条长带将袖口扎紧。初时用简单的鱼皮条带,后来赫哲(那乃)人用鱼皮或棉布做成后,又加以彩绘或彩绣,逐渐成为实用与装饰兼用的物品,进而发展为更多时用于装饰。乃至于人死后要缠在袖口一同下葬。

现收藏于俄国哈巴罗夫斯克地方志博物馆的一副鱼皮袖带,主体由双层鱼皮制成,长49.5cm,宽10.8cm,每条在尖端缝有与主体长度相近、宽约2cm的绑扎带,同样由鱼皮制成;主体上绘满彩色纹饰,颜色用了黑、红、蓝、黄,图案是一云卷纹为基本要素构成的双鱼、双鹿、双鸟以及波浪纹,色彩反差强烈,线条流畅生动,是典型的节日装饰用品。

我国尚未发现鱼皮制作的袖带,但在一套棉布制作的赫哲传统猎装中包括一副精美的袖带,其主体的一半采用了鱼皮包绣工艺,图案有浅浮雕般的效应,色彩较绘制更加绚丽夺目。
责任编辑:慧月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