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中的鱼皮文化

鱼皮制作技艺在赫哲等族婚礼中的体现集中表现在鱼皮制作的结婚礼袍或者采用鱼皮包绣工艺制作的绸、布婚袍。

赫哲人的基本婚姻模式是一夫一妻制。早年也有抢婚、收继婚(即“弟妻兄嫂、兄妻弟媳,甚至翁媳相配,曰西勒弥”)和媵婚(“姐妹同嫁一夫”)等。早年,“聘取、男携酒壶入女家,先饮,后议银两数目。上者以绸缎羔皮代,次以布。”赫哲人的婚礼习俗,随居住地域和历史时代的不同有所区别。晚清时期,男子带酒到女家求亲的当天,若“女与父母俱允,即同宿一夕,再约期送女,不亲迎。时有同装妇女三四,即乘船至门前,步行入户,女即执酒敬客,客以布为礼,亦敬翁姑兄嫂。”婚礼当天新娘到夫家的方式,还有“新郎迎”的,清人李重生记载:“其人家婚娶,离女家或数里或数十里不等,婿自棹扁舟一叶,沿流往女家亲迎,女之母随女同来,过三日接女与婿返其家,留住一月始送归。”后来受满汉文化影响,婚礼程序渐趋繁复。迎娶新娘乘坐的交通工具,夏季是船,冬季是狗拉雪橇。无论迎送,无论何种交通工具,都要搭上彩棚,即成为汉人的“花轿”。彩棚的搭法,先用柳条弯成“”形,插或绑在车船或雪橇上。然后用红布或花布蒙上,再扎上一些彩布条。棚的前面是固定的彩布,正中挂一朵大红花。棚的后面是彩布门帘,供新娘出入。新娘穿好婚服,带好头花,头上蒙盖头,脚穿绣花鞋,一般是由哥哥抱上“轿”。鱼皮长袍与鱼皮包绣的袍服就是他们在这一婚礼过程中穿用的礼服,早期为鱼皮质料,晚期为鱼皮包绣的绸缎布等质料,当代已全部为华丽的丝绸、布料所替代。

赫哲人婚礼上穿的鱼皮长袍制作十分考究,不但缝制技术要求高,更可观的是装饰得非常华丽。赫哲老人介绍:据老辈人讲,他们非常重视结婚礼服,每逢女儿出嫁,都要由母亲亲手缝制一件。母亲把自己最高超的技艺和对女儿的美好前程的厚望等全部感情都倾注在这件衣服上。同时这也往往是女儿女红的范本。

乌尔奇人女式传统结婚礼服,一般由鱼皮长袍、装饰性围裙和猞猁头皮帽组成。鱼皮长袍做工精美,长将及脚面,袖口收紧,下摆宽大,配以腰带扎束,犹如日后的连衣裙(布拉吉);领口、大襟、底襟、袖口和袖筒上臂处都配有彩色丝绸装饰边,尤其袖口和袖筒的装饰带上又加以刺绣的图案,更觉艳丽;长袍的背面绣有精美的小鸟和云卷纹图案,祝福着新娘未来的生活美满祥和。

鱼皮结婚长袍,不仅是新娘的盛装,也同样是新郎的礼服。乌尔奇人男式传统结婚礼服,一般由鱼皮长袍和围裙组成。长袍长过膝盖,底襟接近靴筒上沿;直筒型,对襟,袖很短;后部腰际以下分为上下两节,下节正中开衩。大襟、底襟、领口、袖口、大臂中部以及后面开叉处均有宽约10cm 的深色绸缎饰带;领口、底襟和大臂中部的饰带上贴有鱼皮剪刻的两方连续装饰图案;围裙很小,约35cm见方,纯属装饰性的;其上同样配有深色饰带和装饰图案。袍身后面上节染有“心形”图案,下节则染成彩色大片鱼鳞图案。据说,这些鳞片极有可能是表示龙的鳞片,象征着保护新人的铠甲。“黑龙江各民族也和他们的邻居——满人和汉人一样,都认为龙是对人友善并具有驱逐敌对恶魔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从前那乃人曾经说:‘当龙(穆杜尔)在天上出现时,魔鬼就乱藏乱躲’。”大襟和后面开叉处的饰带上贴有鱼皮剪刻的蝙蝠形和“中国结”形装饰图案。以蝙蝠的谐音来谕示“福”或“富”,在中国的瓷器绘画、木器雕刻、刺绣图案中,特别是寿礼、婚礼用品中屡见不鲜,中国结和龙崇拜更是曾为中国所独有。这三种图案出现在乌尔奇人的结婚礼服上,绝非偶然,它揭示了乌尔奇人与中国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

乌尔奇人就是我国清代文献中所记载的“不剃发黑斤”。“黑斤”即“赫哲”,黑斤群体分为“剃发黑斤”和“不剃发黑斤” 两个亚群。现在,乌尔奇人主要居住在黑龙江下游,是俄罗斯境内一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据统计,1980年,人口总数为3200人。其来源十分复杂,除本民族的氏族外,还有源于那乃、尼夫赫、奥罗克、奥罗奇、阿伊努等邻族的氏族,是个多源多流的民族。由于杂居的影响,人们往往很难将那乃人与乌尔奇人区分开来。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用比较珍贵的中国丝织品、俄国花布和鱼皮组合缝制而成的结婚礼袍。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用鱼皮图案版包绣工艺制作的女式结婚长袍。

结婚礼服往往只在这结婚过程中穿一次,平时不再穿用。有的那乃人地区,结婚先在娘家住,第三天新娘离开娘家前往夫家,婚袍就穿到这一天。

责任编辑:慧月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