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中国赫哲族鱼皮文化

赫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它的祖先可以上溯到距今2300年前先秦时代的肃慎族。清顺治初期,即自1644年(顺治元年)起的几年内,赫哲族被清政府“编户”形成族体。“赫哲”作为族称,最早见于官方文献是《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年癸卯……三月、壬辰(公历1663年5月1日)命四姓库里哈等进贡貂皮,照赫哲等国例,在宁古塔收纳”。赫哲族历史上曾经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俄国人曾称赫哲(那乃)族为“高尔谍”、“戈尔德”、“乌德哥”、“阿枪”及“阿其泱”人,或称之为“那笃奇斯人”与“纳特基”人。译文中,称“那乃”之前多称为“果尔特人”。我国清政府刊刻的《皇清职贡图》中出现了今天赫哲族的三个组成分支——“奇楞”、“七姓”、“赫哲”。“奇楞”的意义和来源有“与鄂伦春同源说”和“姓氏说”等几种。“七姓”是赫哲族的七个氏族,并非族称。“赫真”是“东方”、“下游”之意。他们对外都自称“赫哲”。“赫哲”是从“赫真”变音而来,而“赫真”又是“黑斤”、“黑金”、“黑津”、“黑筋”、“黑哲”、“黑折”、“赫斤”、“赫金”、“赫锦”等的同音异写,这些名称在《清实录》、《满洲源流考》、《宁古塔纪略》、《柳编纪略》、《宁古塔山水记》、《西伯利东偏纪要》、《吉林通志》等历史文献中都出现过。俄国东侵之后被分裂为跨国民族。居住在俄国境内的约11000多人,称为“那乃族”,居住在我国境内的约4600人,仍称“赫哲族”。

赫哲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发端的确切时间已无从可考。但是,在他们口头传唱的述说民族历史的《伊玛堪》和民间故事中,多次出现鱼皮衣服、鱼皮包袱皮、熟制鱼皮的工具“空库”和“亥日根”等与鱼皮文化及制作技艺相关的物品,说明赫哲族的鱼皮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赫哲族关于自身起源的一个神话传说《太阳和月亮的后代》中讲述:“早时候,没有人。太阳神和月亮神捏泥人。二十个泥人捏好后,太阳神怀里抱了十个,变成了十个男人;月亮神怀里抱了十个,变成了十个女人。男人在太阳的教导下,学会了磨刀制器,打猎打鱼,钻木取火;女人在月亮的教导下学会了使用针线,制作鱼皮衣和狍皮衣,用火烤肉”。这就告诉我们,他们的鱼皮文化与鱼皮制作技艺是与民族的生发相伴而来的。汉文古籍中对赫哲人的先世——唐代的靺鞨、金代的乞烈米使用鱼皮的习俗都有记载。在赫哲族明末清初形成族体以后,中外文献中对他们独具特色的鱼皮文化的记载出现得就更加频繁。清代的《皇清职贡图》、张缙彦(1599~1672)的《宁古塔山水记》、高士奇(1644--1703)的《扈从东巡日录》、杨宾(1650~1702)的《柳边纪略》、吴桭臣(1664~?)的《宁古塔纪略》、李重生的《赫哲风土记》、曹廷杰(1850~1916)的《东北边防辑要》和《西伯利东偏纪要》,民国时期凌纯声(1901~1978)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日本人间宫林藏(1775~1844)的《东鞑纪行》、俄国人Р·马克(1825~1886)的《黑龙江旅行记》、И·А·洛帕金的《阿穆尔、乌苏里、松花江的果尔特人》、А·В·斯莫良克的《下阿穆尔流域和萨哈林岛诸民族的传统经济和物质文明》、美国人查尔斯·佛维尔的《西伯利亚之行——从阿穆尔到太平洋(1856—1857)》等等都对赫哲人鱼皮文化和习俗做了详略不等的记述。甚至清末文人沈兆禔在《吉林纪事诗》中对赫哲人的鱼皮服饰作了生动地吟咏:“鱼皮柔共兽皮夸,五色相辉映日华。裁作衣裳为袜线,天留文锦与渔家。”《皇清职贡图》中赫哲妇女的代表形象是正在熟制鱼皮,赫哲人代表形象画面中女人身穿鱼皮衣服。

这些,都从多个侧面反映了赫哲族的鱼皮文化与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并在清代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赫哲(那乃)人是全世界穿用鱼皮服装时间最长的民族之一,也是至今仍有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下来的唯一一个民族。可以说鱼皮服饰是赫哲族独具特色的民族符号。

鱼皮文化在时空和地域两个领域内都有悠远的历史。

时间跨度至少经历了24个世纪。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记述:“玄股之国,在其(黑齿)北;其为人衣鱼食鸥”。也就是公元前770~403年之前已经有人穿着鱼皮衣服。接下来的史料中对鱼皮文化的记载日见增多,民族愈益纷繁,地域愈益宽泛。《隋书·契丹(室韦)传》记载,北室韦和钵室韦“射猎为务,食肉衣皮。凿冰没水中而网射鱼鳖。……俗皆捕貂为业,冠以狐貂,衣以鱼皮”。到了唐代的黑水靺鞨人穿用鱼皮服装更加普遍,史载“最普及的是用鱼皮制作的夏装”。及至宋辽时期,当时生活在生女真东北部的五国部、“屋惹……等国……每年唯(向辽)贡进大马、蛤珠、青鼠皮、貂鼠皮、胶鱼皮、蜜蜡之物”,而再东北的“铁离国、……靺鞨国唯以鹰、鶻、鹿、细白布、青鼠皮、银鼠皮、大马、胶鱼皮等物与契丹交易”。元代佛教史籍中也记载南宋中期“又有蒙郭勒国者,在女真之东北,唐谓蒙兀部,金国谓之蒙兀,亦谓之蒙古。人不火食,夜中能视。鲛鱼皮为甲,可捍流矢”。辽代的五国部,人口可达二十到三十万,“(女真人)贫者……秋冬衣牛、马、猪、羊、猫、犬、鱼、蛇之皮”。金之封疆“东及吉里迷、兀的改诸野人之境。”“乞列迷……居草舍,捕鱼为食,不栉沐,着直筒衣,署用鱼皮,寒用狗皮。”清朝的文献资料中,对鱼皮文化的部分地域和民族有了更详细的记载。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绘制完成的《皇清职贡图》记述:“宁古塔之东北海岛一带……人有数种,鄂伦绰其一也,……以养角鹿捕鱼为生,所居以鱼皮为帐……。”“奇楞在宁古塔东北二千余里亨滚河等处……以捕鱼打牲为业,男女衣服皆鹿皮、鱼皮为之……。”“库页居东海岛……亦有衣鱼皮者……。”“费雅喀在松花江极东沿海岛散处,以渔猎为生,男女俱衣犬皮,夏日则用鱼皮为之……。”“赫哲……妇女帽如兜鍪,衣服多用鱼皮而缘以色布,边缀铜铃……”。

地域范围在北半球45o以北地区横向几乎跨越了东半球。上述所列鱼皮各族,仅是我国史籍中记载的、集中在东北亚地区的民族,即库页岛(萨哈林岛)、日本北海道、鄂霍次克海与鞑靼海峡沿岸、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内蒙和蒙古国东部。这一地区还有现俄国境内的那乃人、乌德盖人、奥罗奇人、尼夫赫人、埃文人、埃文基人等等,他们都曾穿用鱼皮衣物。此外,中外文献中的记载,具有鱼皮文化历史的民族和地域向东西两向扩展。向东,居住在中国史书称为“流鬼国”的堪察加半岛上的伊杰里门人,至迟在南宋时期就有“妇人冬衣豕鹿皮,夏衣鱼皮”。向西,居住在东起哈坦加湾,西至叶尼塞湾的泰梅尔半岛的恩加那善人用“鱼全皮、鱼鳔等做成的袋子”保存食用油;居住在东起叶尼塞河东岸,西至白海沿岸广大区域的涅涅茨人“有各种大小不等的袋子,用鹿皮、海豹皮或鳇鱼皮做成,用于装衣服、皮块和其他杂物”;居住在鄂毕河、鄂尔齐斯河、托博尔河沿岸的汉特人、曼西人“用干鱼、鱼皮和鹿皮换涅涅茨人的毛皮”。继续向西,还有记载称8~10世纪在西北欧,于现在瑞典、挪威、丹麦、英国、冰岛一带频繁活动的维京人,就用晾干的鱼皮做皮带和手袋。这就是说,鱼皮文化遍及整个欧亚大陆的北部及其所属岛屿。

在鱼皮文化圈内,鱼皮制作的物品主要是衣服鞋帽,但也不乏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用品。大到鱼皮窝棚、门帘、窗户、船帆、船篷,稍小的有鱼皮包袱、坛子的蒙盖、米袋、盛杂物袋、手袋、桌凳,更小的有鱼皮曲棍球、护身符以及形形色色的鱼皮纹饰。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纤维纺织品大量涌现,鱼皮作为衣物面料被逐渐取代,鱼皮文化的地域范围随之缩小,并于20世纪50年代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作为一种特色文化的载体,鱼皮制作技艺被原本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中国的赫哲和俄国的那乃传承了下来。

责任编辑:慧月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