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人眼中的鱼皮文化
中国古代对鱼皮文化的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就已出现。其后一直未曾间断。明清之后记载之外又加进了评论和赞誉。
明末清初的张缙彦在《宁古塔山水记》中记述:“鱼皮部落,食鱼为生,不种五谷,以鱼皮为衣,暖如牛皮”。
清初高士奇在《扈从东巡日录·附录》中记载:“你杩哈苏姑厄图枯——鱼皮衣也。海滨有鱼,名打不害,肉疏而皮厚,长数尺,每春涨,溯乌龙江而上入山溪间。乌稽人取其肉为脯,裁其皮以衣,无冬夏袭焉。日光映之,五色若文锦”。
稍后的杨宾在《柳边纪略》中记述大马哈鱼“其皮色淡黄若文锦、可为衣裳、为履、为袜、为线”。
《吉林通志》载清人李重生的记述:“河口东西一带为赫哲部落,一曰黑金。俗以其人食鱼鲜、衣鱼皮,呼为鱼皮达子。……暖则以熟成鱼皮制衣服之。……至鱼皮熟成,则软如绵,薄而且坚。……又妇女善制荷包、腰搭及蹋蹋马等物,俱用鱼皮缝就,镶以云卷,染成红绿色,亦鲜明。”
《盛京通志》记载:“鲇鱼,混同、黑龙两江出,大者至数十斤或百余斤。取皮制衣,柔韧可服。”
清代曹廷杰在《西伯利东编纪要》中记述:“自伯利东北行一千二百余里,至阿吉大山以上,沿松花江(按:今黑龙江)两岸居者,通称黑斤,……足著鱼兽皮乌喇,自膝至踝,或翦色布或翦鱼皮为花。”“妇女用布一幅,曰勒勒,自喉下至膝下,宽以盖两乳为度。腰以上,翦色布或鱼皮为花贴之。”
到晚清的沈兆禔则把对鱼皮和鱼皮服装及其制作技艺的赞美推向了极致:“鱼皮柔共兽皮夸,五色相辉映日华。裁作衣裳为袜线,天留文锦与渔家。”
[清] 张缙彦 《宁古塔山水记》
[清] 高士奇 《扈从东巡日录·附录》(载于《长白丛书》初集127页)
[清] 杨宾 《柳编纪略》(载于《龙江三纪》 87页)
[清] 长顺 等修《光绪吉林通志》(二十)卷二十七·舆地志十五·风俗 27~28页
[清] 刘谨之 阿桂 《钦定盛京通志·卷一百七·物产二》19页
[清] 曹廷杰 《西伯利东偏纪要》(载于《曹廷杰集》上册116、120页)
责任编辑:慧月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