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服——尽显中国风韵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何谓戏服?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大的小的,地方的,中央的,活跃于乡里的,通行于全国的,细细数去不下百种。这些戏曲风格各异,唱腔百调,不过有一样相同,就是唱戏的都有戏服,哪怕是个草台班子,再破再烂,行头一定要有一两件的。至于随着名气的增大,行头(戏服)自然是越来越多的。

小小的一个舞台,天南地北、山河湖海尽收其中,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各呈其能,恩怨情仇在咫尺之地表现个淋漓尽致。说起来,几个人套上了件戏服,就造就了如此的神通。

戏服可谓是居功居伟

说来也有意思,这戏服一上身,无论你本来是什么身份(别说演戏的都是戏子啊,旧时的票友,王爷都有过呢)说话做派可就随了那服装的角色。如果你非要与你穿的戏服所特定的角色对着干,那也没什么,大家都知道,你这小子准是个三花脸--小丑一个。

有耍猴戏的,居然也弄几套服装,也别说,服装一穿真的让人觉得它比那些白丁猴哥层次高了点。或戴顶文士帽,摇把折叠扇;或插着枝玫瑰花,抹点胭脂红什么的,坐在那里有模有样。可惜一出手,走着跳着那泼猴样就出来了。

戏服毕竟是戏服,只能掩饰一会儿的本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戏服的作用

戏曲主要是写意的艺术,但在某程度上,它又要写实,因为戏曲是用多个人物角色去表达一个复杂故事的情节,而这些情节多数是有时序的,而不会只发生在一个固定地方。因此我们不能光表演手法去说明舞台上人物角色的分别、发生的情节、背景等一切东西,而需要*一些观众熟悉、认同的事物,如布景、服饰及化妆等,把戏曲故事发展的过程尽量完美地表现出来。否则,观众便要很强的联想力,去区分不同的角色、地点和环境。故此,有一定程式性的服饰、手法,及写实写意的布景是必要的。在台上的戏曲,是一幅幅美术创作,将布景、灯光、人物服饰配合后,便成为一幅幅构图和谐、色彩协调的图画。再加上乐器、歌声、人声、舞蹈做手,便构成有声、有色、有动感、有美感、有艺术性的戏曲了 。

由此,可见戏曲服装在舞台艺术方面是占一重要位置的。而戏曲服装的作用很多,主要有以下数点:

一、可以吸引观众的视线

使他们能集中在演员的表演艺术上,而不是被布景或其他东西所吸引。演员是戏曲的演绎者,是戏曲的重心,是应被集中注意的对象。

二、提醒观众这是在扮演而非现实真正的生活

台上的艺人是在娱乐台下观众,去表演故事,而以夸张、突出的表现手法及服饰去区分现实与虚构。

三、戏服可以塑造角色的身份。

不同的角色应有明显的身份象征分别在衣饰上表现出来,例如官位高低、老幼尊卑、男女、辈份等,都可以用戏服来区分,使台下观众对这些程式化的戏服习惯后,便会认同及不需说明便知道该角色的身份。

四、可以塑造人物当时所处的境况。

同样是该名将帅,上朝时所穿的便和战斗时所穿的不同,战胜时与战败后更是不同。观众看见刚才一身大的战将再出场时头盔又掉、发又散、衣不全时便可知其已战败了。

五、可以突出主要的角色

如在一群人中,谁是场里最重要的人物,观众可以一看便从服饰上分辨到。又如两军相遇,双方的军服必定色彩有分别,以免观众觉得混乱。除了角色区分外,亦可分辨不同国籍的人物,如番邦胡人,多用白狐尾缀在帽盔旁,以示其身份。

六、可以与化妆结合

暗示该角色的性格,如扮贪官的丑角,多用圆翅乌沙帽、短身袍等。服饰配合化妆后,便可暗示角色的特性。

七、可以暗示剧中情节发生的时间环境

如季节、天气、晴雨、冷暖、日夜等。因为表现这些环境是不能只顾舞台效果的,一定要艺人的演技、道具及服饰的配合。

八、衬托、美化舞台、平衡色彩等作用。

舞台上的美术最主要有两个范畴:一是静态的,即布景、装饰、道具等;二是动态的,即移动的人物,包括他们脸上的化妆与及所穿的戏服。因为不同的色彩或形象配搭是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的,对观众亦可能造成不同的反应。

九、戏曲是一种舞台艺术。

舞蹈,即所谓“做手”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它包括了身段、功架、步法等舞蹈要素。这些舞蹈形式的手势动作,除了演员本身活动外,还要借助戏服中某些特点去表演和美化身段。例如水袖、雉尾等。

十、演员可以用服装的特点来突出

表现自己身段的美态。相对来说,亦可藉此遮掩体态上不完美的地方。例如一位原本身材不高大的演员,当穿起高靴、扎起来,便被观众觉得高大威猛起来了。从以上各点,可以看到戏曲服装的作用是如此多样化,它与日常真实生活穿衣的作用是有很大分别的,所以它是戏曲舞台表演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责任编辑:慧月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