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宴席跳到舞台的彝族饮食文化——跳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位于滇西大理、临沧、思茅3州市5县结合部的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是“南涧跳菜”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民间跳菜艺术之乡”。2008年6月,“南涧跳菜”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南涧跳菜起源于原始母系社会,盛行于唐朝民间的“南涧跳菜”构成了南涧民族文化的源头。这种融舞蹈、音乐、饮食于一体的上菜礼仪,是为尊贵宾客而跳的一种礼节性舞蹈。如今,又从“宴席跳菜”(俗称实地跳菜)发展为“舞台跳菜”。

“宴席跳菜”一般在结婚庆典、新房落成、给老人祝寿和为老人送终办丧事时举行,该类跳菜按抬菜方式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种跳法。一种是常规跳法。第二种称“空手叠塔跳”。第三种称“口功送菜”。其中最精彩的要数“口功送菜”和“空手叠塔跳”。“口功送菜”,足见功力,口咬四方桌轻松跳菜。还有“跳菜”者的口中紧衔着两柄大铜勺,勺上各置一碗菜,头顶托盘,盘装满了菜,面带笑容,满怀激情,边跳边上菜。“跳菜”达到高潮时,宾客心惊,碗里肉跳,客人们的心仿佛提到了嗓子眼上,生怕掉下一碗菜来。

“跳菜”,是南涧彝族特有的古香古色的饮食文化,他把粗犷豪爽、古朴生动的民间艺术亮点融汇其中,堪称“东方饮食文化之一绝”。

“舞台跳菜”按所表演的地点不同或舞台大小又分为“舞台跳菜”和“广场跳菜”。“舞台跳菜”演员多在20人之内,舞蹈动作细腻,花样繁多,演出质量和舞蹈动作力求达到炉火纯青的功效。“广场跳菜”注重大色块、大气势和整体艺术效果,演员少则40人,多则可达上千人。

“南涧跳菜”按表演时的不同步伐套路,通常又分为无量山系黑彝“跳菜”、哀牢山系黑彝“跳菜”和无量乡红星村白彝“跳菜”三种。南涧全县大小民间跳菜队多达30多支,曾先后应邀到美、日、法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其影响遍及海内外。近年来,为使“跳菜”这一举世无双的艺术品牌更加发扬光大,南涧县不断加大发掘、传承和保护力度,从小孩抓起,人人会“跳菜”、个个会打歌。文化部门大量搜集、整理好音乐,做好服务;各宾馆(酒店)、对外窗口的部门工作人员身着彝族服饰,人人会打歌,个个会“跳菜”;各中、小学每周安排一学时“打歌”、“跳菜”为主的彝族健身操必修课,由于采取了多项措施,“打歌”、“跳菜”这一中华民族艺术奇葩更加具有生机与活力,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普及和提高。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