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刺绣之蜀绣
四川在古代为蜀国,相传为蚕丝氏所始建。据清代汉学家段玉载所著《荣县志》记载:“蚕以蜀为盛,故蜀曰蚕丝。”由此可见,在古蜀国的四川,栽桑养蚕业就已相当发达了,在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等书中都有关于春秋以前蜀国的帛运销秦及越的记载,说明蜀绣在发达的丝织生产的基础上很早就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普遍的群众基础。
据历史记载,在西汉以前,蜀绣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技艺水平,在宋《全蜀艺文志》中也有“织文锦绣,穷工极巧”的描述。在清道光十年,经官府同意,由店主、领工和工人共同组成行业性质的“三皇神会”。蜀绣在清朝已得到空前发展,除日常用品的绣品外,还生产各种规格的欣赏品,如中堂、方斗、横推、条幅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山水人物,花草虫鱼,翎毛走兽等等,其画稿来源于名人佳作,为蜀绣的发展提供艺术基础,并造就了一批各具专长的绣工。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对刺绣的原有针法进行了一番筛选和改造,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一些新的针法,其中特别突出的要数表现色彩的浓淡晕染效果的晕针,它是一种适应性最强而又最具特色的在近代使用最为普遍的针法,也是区分蜀绣与其他刺绣流派的主要标志之一。专家认为,蜀绣中晕针技法是蜀绣最具有特色的创造。近年来,蜀绣又在晕针上施加辅助针,使其表现能力更强更丰富了。

蜀绣刺绣品种繁多,色彩丰富。其图案主要以民间流行的题材为内容,一般是取寓意或谐音来表达某个含义,常取吉祥喜庆等群众心目中美好的愿望为题目。如表示爱情的鸳鸯戏水,表示富贵的凤凰牡丹,表示家庭和睦、人丁两旺的五子登科,表示长寿的松柏仙鹤等等。在人物为题材的蜀绣中,除福禄寿三星、百子图一类的寓意性题材外,在彩帐上多取材于戏曲和民间流行的传奇故事。如郭子仪拜寿,穆桂英大宴,八仙、西游记故事等。双面异形主体绣也是蜀绣中的代表作,如彭世平创作的《文君听琴》,在绣屏的正面绣的是卓文君在帘外倾听帘内的司马相如弹琴的画面,而在绣屏的反面是司马相如在帘内弹琴,卓文君在帘外倾听,巧妙之处是正面的卓文君的背面就是司马相如,正面的司马相如的背面就是卓文君。两面结合得惟妙惟肖,天衣无缝,而绣工的精细,更是耐人寻味。
蜀绣的风格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我国西南和北部地区人民的性格和喜爱。其技艺特点是绒片平滑,绣品严谨细腻、浑厚圆润、光亮平整、鲜艳明快、寓虚灵于朴拙、掺色柔和、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针法多而细腻,现有针法12大类、132种。其中常见的针法有晕针、木石木针(嵌入缝隙的意思)、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其中晕针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由于各种针法的使用与配合有各自的习惯,从而逐渐形成不同的特色和蜀绣的流派。
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复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比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大小熊猫”座屏,就是蜀绣中的代表作。
东晋《东阳国志》将蜀绣与蜀锦并称蜀中之宝。清道光年间成都发展了许多绣花铺。绣品以本地织造的红绿等色缎和地产重要散线为原料。用线工整厚重,设色典雅,其针法是“针脚整齐、线法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车,即指由中心起针,向四周扩展;拧,即指长短针从外向内作添针或减针的处理)”。有套针、晕针、斜滚针、族流针、参针、棚参针、编织针等。产品有镜帘、花边、嫁衣、卷轴、鞋帽、裙子、枕套、被面、帐帘等。题材多吉庆寓意,具有民间色彩。 蜀绣以其纯熟的工艺和细腻的线条跻于中国的四大名绣之列。以自然界为主题(如熊猫、花鸟)的蜀绣更令人爱不释手。有单面、双面刺绣。纯手工的刺绣,确保了画面逼真,造型多变,图案精美。
起源于川西民间的蜀绣,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蜀绣的技艺特点有线法平顺光亮、针脚整齐、施针严谨、掺色柔和、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任何一件蜀绣都淋漓地展示了这些独到的技艺,据统计, 蜀绣的针法有十二大类,一百二十二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蜀绣常用晕针来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把绣 物绣得维妙维肖。如鲤鱼的灵动、金丝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壮丽、花鸟的多姿、熊猫的憨态等,都表现了不同的光、洁、粗、细、软、硬、松、散等质感。
蜀绣绣法灵活,适应力强。一般绣品都采用绸、缎、绢、纱、绉作为面料,并根据绣物的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线各不相同。
责任编辑:慧月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