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刺绣
一、中国刺绣的发展概要
刺绣的起源:其产生的意识主要来自于先民的文身习俗。“当古人创造了衣服之后,画在身上的花纹逐渐被衣服掩盖,于是文身纹样就被转移到衣服上”。刺绣又名“针绣”“扎花”,在古代被称为“黹”。据《周礼·春官·司服》记载,周王的冕服中有“ 衣”,据郑玄注即黹衣,就是刺绣的服饰。而《尚书》也记载有帝舜时已用 绣制成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下六章的图案,但都没有实物保存下来。
考古资料中最早的刺绣痕迹出现在西周。在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伯妾倪墓室出土的陶片上,出现有明显的刺绣印痕。而在河南安阳出土殷商时期的青铜器上,也确实出现了刺绣的痕迹。由此说明,我国的刺绣历史源远流长。
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刺绣历史上第一个全盛期。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对凤对龙刺绣、龙凤虎纹刺绣残片,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信期绣、乘云绣、长寿绣等保存完好、文采灿烂的刺绣品。至南北朝,刺绣已用于宗教用品,这固然有信仰的需要,但与当时刺绣技艺的精进是分不开的。
唐宋时期,刺绣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一是规模极大;第二是刺绣针法基本齐备,各种针法基本均已出现;第三是刺绣除用于日常服饰外,被大量用于宗教供奉和艺术鉴赏。唐代的刺绣菩萨和经文,宋代的刺绣花鸟画,都是那个时代的特色品。
明清时期,刺绣更为普及,各地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产生了著名的四大名绣: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另外还有京绣、瓯绣、鲁绣、汴绣等品类,生产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绣品。
二、刺绣工艺的发展
刺绣,是用彩色丝、绒、棉线,在绸、缎、麻葛、布帛等底布上借助针的运行穿刺,从而构成花纹、图像或文字,古籍中称为“针”或“女红”。刺绣是画缋[1]的姊妹艺术,因此,《周礼·考工记》便将刺绣隶列在绘画之内,认为五彩备,谓之绣而首肯刺绣的艺术地位。最初的刺绣又和美丽的丝织锦缎并列,统称为“锦绣”。
早在远古时代,刺绣就伴随着玉器、陶器和织物而诞生。缫丝织帛是刺绣的前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原始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转化,各种祭祀活动中主持者的礼服上面,就绣有各种颜色图案不同的花纹,故有“文绣之美”。
夏商之时,《太平御览》上引《太公六韬》一段话说:“夏桀商纣之时,妇人锦绣文倚之坐食,衣以绫纨常三百人”,说明刺绣的规模已相当可观。
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青徐二州(今山东)有“千里桑麻”,“冠带衣履天下”之称。随着纺织印染业的盛行,刺绣工艺应运而生,得到相应的发展。管子《轻重乙篇》说到“一女必有一刀、一椎、一针、一(长针)”;墨子也说:“女工作文采,田工作刻镂”。“针”和都是缝纫、织绣用的工具,“文采”就是指绘画和刺绣。另外在《史记》上还载有:“楚庄王有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是当时染织刺绣品在上层社会中已经较为流行的另一旁证。《诗经》一书《唐风》、《秦风》、《豳风》中所载:“素衣朱绣”、“衣绣裳”、“究衣绣裳”等等,既述说了当时贵州们穿着华丽的绣花衣裳,也道出了当时刺绣工艺普遍发展的概貌。
刺绣工艺的表现特质取决于针法的选择与应用。刺绣自它诞生起,就开始了它的发展过程。
(一)商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刺绣技艺
这一时期刺绣遗物显示:周代的刺绣工艺尚属简单粗糙;战国渐趋工致,而刺绣针法均以锁绣为主。锁绣又称“辫子股绣”,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绣法。特点是用绣线一圈圈锁套而成,形如锁链,又很像编结的辫子,故名。从我国最早的刺绣印痕分析,就是运用辫子股绣的针法。采用单线条勾勒图案轮廓,个别地方运用双线条以加强纹饰效果,绣的针脚均匀整齐,技巧娴熟。至春秋战国时期,辫子股绣发展形成面的效果。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的刺绣实物运用六辫子股绣成面。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就是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观其针法就运用辫子股针法(即锁绣)工艺。
(二)秦汉时期的刺绣技艺
秦汉时期的刺绣工艺渐趋成熟,尤其是汉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篇》中所描述的:“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汉代剌绣的空前繁荣,使刺绣的艺术处理又前进了一大步,在马王堆一号汉墓里的竹简“遗册”中记载着三种刺绣名称:“信期绣、乘云绣、长寿绣”。
到了汉末、六朝时期,中国便开始进入“像教弥增”(佛教因造像众多,故也称之为“像教”)的时代,因而兴盛了绣制佛像之风。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北魏的一佛两菩萨说法图刺绣残片一件,用几种彩色丝线绣出佛像、菩萨、供养人和相应的文字,供养人的长衫上绣有忍冬纹和卷草纹,示意着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交融贯通,并在刺绣中得到反映。说到这一时期的刺绣,不得不说说三国时期吴王赵夫人的“三绝”――机绝、针绝、丝绝。据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吴王赵夫人,丞相赵达之妹。善书画,巧妙无双,能于指间以彩丝织为龙凤之锦,宫中号为“机绝”。孙权尝叹,蜀魏未平,思得善画者图山川地形,夫人乃进所写江湖九州山岳之势。夫人又于方帛之上,绣作五岳列国地形,时人号为“针绝”。又以胶续丝发作轻幔,号为“丝绝”(见壬子年《拾遗记》)。汉末、六朝剌绣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开始出现了人物形象,为今后的人物绣品开了先河,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意义。
(三)唐宋时期的刺绣技艺
唐宋时期的刺绣已向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这主要由它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里,女孩子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正因如此,那些深宅大院的小姐们,刺绣便成了她们消遣、养性和从事精神创造活动的唯一活动。“闺绣”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明代屠隆在《考磐余事》中写道:“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由于参加刺绣对象的进一步扩大、作者的文化修养和物质条件不同,加上文人们开始参与,剌绣到了唐、宋期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它由日用与观赏两者兼容并蓄,发展到日用与观赏分而治之,特别在观赏方面成就最大,由于文人们的积极参与,使书法和绘画艺术结合得更为紧密,形成了画师供稿、艺人绣制,画绣结合精品倍增的新趋势。
唐时绣佛亦很盛行,《法苑珠林》载:“康显庆之际,于西京造二十余寺,爰束力内宫式模遗形,造绣像一格,高举十有二丈,惊目骇听,绝后光前,此为绣像之最巨者。”诗圣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有一句“苏晋长斋绣佛前,醉后往往爱逃禅”,也反映了唐朝绣佛之普遍。唐代服装刺绣也开始盛行。据《旧唐书·后妃传》载 ,“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人多达700人”。宫内如此,官僚当然相互仿效。发展到后来,连皇帝也觉得太过分了,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下诏说:“织锦、刺绣,太耗费妇女劳动力......,以后凡织绣的花纹如盘龙、对凤、麒麟、狮子、天马、辟邪级及大繝锦等一律禁止生产。至于长生高丽白锦、大小花绫锦,仍按惯例造。晓谕各级官员,按此招待,不得有误。可是,皇帝的诏书终究抵挡不住历史车轮和时代潮流的前进,刺绣非但尚有被禁止住,反倒更向前发展了。除传统辫绣外,发展平锈类齐针、缠针、套针、接针、针线锈类、平金法、圈金、圈银、拉金锁、铺绒、堆綾、贴绢等技术。套针、切针、滚针为此时期所创。
宋朝时由政府部门设置文绣院。上自天子下至百官,都穿绣衣,按照官阶等级,各式服装均有明文规定。
由于政府倡导,民间风气益盛,刺绣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除文绣院外,还设绣画专科,专门从事依样绣制各类绘画艺术品,分为山水、楼阁、人物、花卉、鸰毛等各科。从此刺绣又分为两道,一道为实用服饰艺术,一道为欣赏艺术。在官府这样大力倡导下,刺绣工匠的艺术素质也不断提高,刺绣的运针、绣法都有很大的创新。屠隆《考槃余事》描写宋绣说:“宋代的闺绣,画山水、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有时把丝劈开,只用一根丝的十分之一二,用的针象头发丝一样细,所以人物眉目都很清楚,丝色光彩夺目,神形俱备,设色配色比画还要好,女红手巧,十指春风,真是不可及”。明代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对宋绣的成就也极度赞赏,他说:“宋代刺绣,设色精妙,无论山水、人物、花鸟,莫不生动有致,精彩处比绘画更妙,妇女刺绣,十指春风,直能胜过画家的笔墨”。文震亨《长物志》也说:“宋绣针线细密,设色精妙,光彩夺目,山水有远近的趣味,花鸟则绰约多姿、亲昵活泼,不可不藏一二幅,以备画中之一格”。在刺绣工艺高度发达的宋代,刺绣名匠相继脱颖而出,如当时的思白、墨林、启美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台湾博物馆内收藏有宋绣观音大士像,绣长生佛会图,绣老子像,绣老子骑牛图,绣秋葵蝴蝶、梅竹山禽图,绣芝仙祝寿图,绣咸池浴图,绣黄荃(五代工笔画家)花鸟画等,这些都是绣品杰作。
1、绣佛针法
唐代是刺绣针法大发展时期,锁绣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在唐代已能运用的针法包括圆针、套针、滚针、切针等等。唐代抢针与擞和针的出现,使刺绣的退晕和晕染成为现实。这从最著名的绣帐式《灵鹫山释迦说法图》中可窥一斑。
2、绣画针法
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丝织工艺的进步,大大促进了绣画艺术的盛行。少府监文思院及内司均设有“绣作”,宋代“平线绣”的工艺创新,改变了唐代近似织锦的多种杂并的针法,宋代还改良工具和材料,使用精制钢针和发细丝线,其色丝排列极为繁缛,出现了齐针、接针、正戗针等针法,而在杭州慧光塔出土的北宋时期罗绣经袱残片中,还采用了鸡毛针,花纹为对鸟,采用双面绣法,这也可说是双面绣的开始。福建南宋黄昇墓中出土的大量南宋刺绣品中运用了多种针法,其中有一件绣品上使用的针法多达7种,这说明南宋刺绣工艺水平之高。
(四)明清时期的刺绣技艺
明代于北京设有刺绣作坊。因染织技术精练,发展多元化的色相彩度色丝。妇人多擅长女红,绣制家庭所需绣品,收藏和鉴赏精妙绣品成为上层社会风尚。民间顾绣脱离生活实用成为独立的欣赏工艺。上海露香圆顾家发扬宋元绣画技法,以古今名人书画作品为底稿,运用各式材料入绣画,如蒲草、胎儿细发等。其构思讲究、用材精妙天成,绣工善美,吸收西方浪漫主义突显透视的效果,风格得以闻名传世、名噪一时。
清代织绣工艺仍分为官营刺绣和民营刺绣两种形式,官营集中在南京、苏州和杭州,称为江南三织造,以最精良的技术生产帝王官员用品,因而产生技术水平惊人的作品。 城市中出现经营刺绣工艺品的行庄,许多画家参与刺绣画稿设计工作,刺绣品类万千,日用品为刺绣主流,刺绣商品出口至日本、南洋及欧美等地。“钝妇无不巧、恒女无不能”,精致璀璨、各家百花争艳的风格,于全国各地形成地方特色的刺绣系统,如四大名绣:苏绣(江苏) 、蜀绣(四川)、粤绣(广东)、湘绣(湖南)。 清朝道光元年出刊有史以来第一本刺绣专书《绣谱》,为丁佩所著。
清末西学东渐,沈寿融会西方写实表现,创《仿真绣》,针法多变且富立体感。沈寿同时也是杰出的刺绣教育家以及艺术理论家,于多处执教刺绣,并口述著撰《雪宦绣谱》。清代早期继承明代传统,多用几何图案和大型缠枝、折枝花卉,以及传统吉祥图案,色彩以浓艷的重色为主,风格古朴、典雅、庄重、大方。清代中期花纹图案趋向小巧精细,受西画影响,使用西洋花卉图案,用色艷丽豪华。晚期刺绣题材大量运用吉祥图案。服装上的图案组织常见有团花、皮球花。开光、满地、锦纹等刺绣图案组织亦相当流行。乾隆时期用色喜金色,清朝晚期出现水墨绣及三蓝绣等特殊风格。数十种针法成熟融会运用,劈绒彩绣为针法主流。
(五)现代刺绣
中国刺绣绵绵数千年,均与历代服装息息相关。历史发展到今天,传统刺绣工艺随着电脑刺绣的出现而被打破,随着特种绣花机、毛织机绣、多头多针电脑刺绣机等刺绣设备及工艺被越来越多的服装服饰行业大量的应用,刺绣工艺已经发展为高效率、精工艺、品种花色丰富而多样的高科技刺绣工艺。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