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吃糕(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农历九月九日,是民间习俗的重阳节。古人以九为阳数,月日都逢九,叫作“重阳”,俗称“重九”。每年重阳节前,常常是风雨连绵, “满城风雨近重阳”,气温骤降,是立秋后第一个寒讯,所以又叫“重阳信 (讯)”。

提起“重阳”,除了联想到登高和赏菊饮酒等习俗,其实古代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风俗。《岁时记》云,“民间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数枚,号食禄糕。”《唐六典·膳部》称“九日麻葛糕。”史称唐代诗人刘禹锡(号梦得)作重九诗不用 “糕”字,宋子京写了一首讽刺诗,深为“刘郎”的诗名而惋借。诗云:“飚馆轻霜拂曙袍,粮餐花饮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据此,重阳吃花糕在唐代之前早已有之。宋时更加盛行,这从禾代诗人杨万里 “大官蒸羊压花糕”,爱国诗人陆放翁 “旋压麦糕邀父尧”,以及“彩猫糕上菊初黄”的诗句中可以得到充分证明。

到了近代,重阳吃糕因地而异,习俗各别。江浙地方在九月九日前,把粉染成五色,蒸成糕,赠送亲友。中原地区这一天,要把女儿迎回娘家,共食花糕,以示团圆。秦晋一带每年这一天,照例要给出嫁的女儿送花糕。关中有的县,九九凌晨,父母亲将花糕切成碎片,搭在儿女“额胪”(头)上,祝愿儿女百事顺遂,身心健康。这种习俗,相沿至今。

重阳糕的制作,农村多以米、面为主料,分别加枣、栗、梨等蔬果,形式多种多样。关中农村的花糕,多用面粉和枣做成九层,上边做成不同形状的虫鸟花卉,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城市饭店和食品厂的花糕,除面粉外,还加牛奶、鸡蛋、酪酥、黄桂、白糖、果酱等,有甜有成,色泽美观,既有方块式、卷筒式,还有梅花式、花篮式、圆饼式等等,各有千秋。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