瞥见京文化

  “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

  一条老旧胡同,两位耄耋奶奶,几句京腔俚语。道出的是老北京人对住房的选择和要求,更是老百姓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智慧。

  去年盛夏,我来到北京实习,周末的时候喜欢在浓缩着老北京文化的胡同里走走停停。看那斑驳的墙,摸那苍老的树,听老北京人的京腔和俚语,感受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以及这些老物件对这座古城的风雨见证。

  前阵子,看到《街角的老北京》这本书,如同暗夜觅见一星火光,对喜欢京文化、想了解更多老北京的我来说,这本书颇为解渴。现在,结合这本书和自己在京城的流连辗转,记上几笔我对老北京文化的感知。

  说起老北京,不能不提胡同里的“文化”。“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如牛毛”,北京的很多胡同名字非常有趣,比如“开门七件事”,柴棒胡同、米市胡同、油坊胡同、盐店胡同、酱坊胡同、醋章胡同、茶儿胡同,一个不少。此外,根据形状、职业、标志物等命名,也是不少胡同名字的来源。充满着市井气息、见证老北京人繁衍生息的一条条胡同,沉淀着数百年的文化记忆。

  据说,老北京的很多胡同中曾经妓院云集,一些嫖客今儿去这条胡同,明儿又去那条胡同,在胡同里逛来逛去,寻花问柳。久而久之,老北京人称那些人是“逛窑子”,后来含蓄地说成“逛胡同”了。再后来,其意逐渐引申,那些作风不正派、不正经的人也被称为“逛胡同”或“串胡同”的。

  可见,到胡同中参观游玩,万万不能用“逛胡同”来表达。“逛胡同”的时候,发现不少四合院中都种植着很多树木,有银杏、海棠,也有柿子、国槐,所以,说起北京的胡同,还不得不说说与胡同共生共存的树。

  张恨水在《五月的北平》中说:“尤其槐树,不分大街小巷,不分何种人家,到处都栽着有……北平这个地方,实在适宜于绿树的点缀,而绿树能亭亭如盖的,又莫过于槐树。”可见,“大树底下好乘凉”、亭亭如盖、生命力顽强的国槐,是北京大街小巷的“最爱”。

  然而有句老话叫“桑松柏梨槐,不进府王宅”:松柏大多种在坟地中,“桑”与“丧”、“梨”与“离”谐音,“槐”的右边是“鬼”,民宅忌讳。

  徜徉于纵横交错胡同中,俯仰之间,“规矩”背后的“文化”,所在皆是也。对于住过胡同的数代北京人来说,花木、柿子、打枣儿、榆钱儿、蝉鸣鸟啼、促织犬吠,都是胡同生活的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正是这些构成了人们对老北京的集体印象。

  然而,如今的胡同已不复当年景象。千百年风雨沧桑的老北京,在日新月异的规划蓝图中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当如今的北京跨越几个世纪,成为子孙口中的“老北京”时,我们留给未来的除了“老炮儿”这个词,还有什么值得记忆的东西呢?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