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古人学做高格调的有钱人

 明代中后期,经济的发展带来时代风气的奢靡,造园之风勃兴,从造园开始,环境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无不既具其形,又具其神,每一个艺术形象都注入了园林主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艺术造诣。江南园林尤其是文人园林在这一时期突出发展,同时推动了园林绘画的创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英国艺术史家、汉学家苏立文说:“我们欣赏中国山水画,就像欣赏音乐所带来的愉悦:它的特有的气质和韵味,它的书法性线条所显示出的节奏运动,艺术家笔底所流淌出的感触,还有,我们一点点打开山水画的长卷,所显示出的时间性过程--所有这一切,就像音乐引起我们的反应一样。”山水园林之于我们,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我们在观赏时置身其中,离开之后那种景象又进驻到我们的记忆之中,成为某种美好的印记。中国传统文人对于山水园林,更是有着特殊的感情与精神寄托,这取决于中国人与大自然天生的亲切感,也源于自古寄物言志的家国情怀。而实景山水,更像是古代文人名仕为山水名胜绘制的明信片,以写实的手法在画面中表现自然山川、园林宅邸的客观景致,较之其他山水门类更加具有真实性、写实性和具体性,其背后也隐藏着更多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情思。

 

  近日,由南京博物院、北京画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古代书画研究·南京博物院藏品)“唯有家山不厌看--明清文人实景山水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展览以实景山水题材为主题,展出了文徵明、石涛、髡残、龚贤、王翚等三十余位明清画家的书画佳作,展览根据作品情绪节奏分为四个板块:“遗民泪尽胡尘里”、“江湖万里水云阔”、“同看家山万叠屏”和“信有山林在市城”,分别展现了在当时复杂历史环境和个人情绪下的山水园林之景。

 

  实景山水画滥觞于魏晋这一文化繁荣期,隋唐时期,山水画逐渐成熟,实景山水也相应有所发展,吴道子《蜀中山水》和王维《辋川图》皆为个中代表。到了五代、两宋,醇熟的技法使得实景山水在写实性方面得到极大突破,同时涌现了一大批山水名家,不管是荆浩、关仝笔下雄浑壮美的北方山水,抑或是董源、巨然笔下氤氲秀丽的南方景象,都是当时自然山水、园林风貌的真实体现。实景山水至元明清时期愈加丰富,朝代更迭与外族入主中原等社会原因使得更多士族阶层寄情山水园林,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皆为隐士之风的突出代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市民阶层的兴起,也成为实景山水所表达的一个方面,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明清时期还因表达国家繁荣景象,创作了以表现盛世宏歌的巨作,清朝徐扬的《乾隆南巡图》便是此类昭示王朝文治武功的宏大叙事实景山水的佳作,《乾隆南巡图》中描绘了淮安、南京、镇江、无锡、苏州、杭州等地的山水湖河、村落市井,详尽可辨。

 

  在这其中,园林作为居住场所,所创造的不仅是一个可居可游的空间环境,更重要的功能是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绘画中的山水和园林使得士大夫们不出家门,手拿画卷就能“卧游”山河,在自己的宅院中便可坐拥山林,自然山水可以作为怡情悦志的寄托,而园林亦是修身契道的重要途径。

 

  明代中后期,经济的发展带来时代风气的奢靡,造园之风勃兴,从造园开始,环境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无不既具其形,又具其神,每一个艺术形象都注入了园林主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艺术造诣。江南园林尤其是文人园林在这一时期突出发展,同时推动了园林绘画的创作。园林题材的画作往往描绘园中具有代表性的景致,以某种游览观看的视角转化为某种绘画表达形式,从而唤起赏画人的身临其境之感,可以称得上是纪实性极强的游园指南。除此之外,园林处于理想境界与现实生活的交界处,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成为园主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文徵明是中国绘画史上表现园林最多的画家之一,他在《莆田集》中写道:“道人淡无营,坐抚松下石。埋盆作小池,便有江湖适。微风一以摇,波光乱寒碧。”“幽人如有得,独坐倚朱阁,岩岫窅以闲,松风互相答。此乐须自知,叩门应不纳。”这一时期因明至清的更迭,许多遗民或士族阶层不愿参与朝政,转而隐归自然,在山水园林中寄情、中隐、悟道,抑或感慨时势,喟叹家国,园林似乎成了他们安放自我的一片净土,可以看出文人士族并非仅仅将园林作为一个活动空间来表达,而是将其作为精神情怀的旨归,一个表达生命境界的桃花源。

 

  王世贞的《游金陵诸园记》也写道:“山居之迹于寂也,市居之迹于喧也,惟园居在季孟间耳”。由此可见,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所创造的富于自然之美的清新环境,正是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隐逸之所在现实中的化身。此次展出吴宏的《柘溪草堂图》中,可以看到依山傍水,树林葱郁间回廊曲折,亭台草堂若隐若现,亭中两位隐士推杯换盏,谈笑风生。

 

  园林的回环曲折、宁静深幽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们修身养性、参禅悟道的最佳场所,身处亭台楼榭,雕门景窗外的花木、假山、竹石小景,都被赋予了生命色彩,甚至达到了痴狂的程度。北宋时期的书法家、画家米芾,视石为兄,他因为整日醉心于品赏奇石,以至于荒废公务,好几次遭到弹劾贬官,但他仍然迷石如故,丝毫无悔改之意。一次,他任无为州监军,见衙署内有一立石十分奇特,兴奋不已道:“此足以当吾拜”,于是命左右为他换了官衣官帽,手握笏板跪倒便拜,并尊称此石为“石丈”。后来又一次,他听说城外河岸边有一块奇丑的怪石,便命令衙役将它移进州府衙内,米芾见到此石后,大为惊奇,竟得意忘形,跪拜于地,口称:“我欲见石兄二十年矣!”由此可见,园中一丘一壑、一草一木,都有成为文人精神旨归的可能。

 

  《牡丹亭》中杜丽娘曾在春日之时到园林寻春色,喟叹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园中春色,对于杜丽娘而言是游园惊梦的发端,对于文人而言是安身息心的净地。今天的我们再去江南的园林中,游人比肩接踵,遗失了古人独坐幽篁里的诗意,移步换景回环曲折的赏玩之趣也大打折扣,但我们依旧可以依稀感受到曾经古人独自置身其中的沉静,不管对于今人还是古人,都需要这样一种环境来涤除玄览。古人也许是因时代更替,国朝兴衰而郁郁不得志,或是文人雅集、游园赏玩的雅兴,需要在这样一个与自然完全结合的环境中找到归所;今人或许没有了往日精美幽深的园林,但亦需要一个足以安放自己的园林,一个心灵中的园林来养性情、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在纷杂的世俗寻一处净土,进入自己的内心。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