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写得详细的神秘原因:表现隐士文化
玄德写罢,递与诸葛均收了,拜辞出门。均送出,玄德再三殷勤致意而别。方上马欲行,忽见童子招手篱外,叫曰:“老先生来也。”玄德视之,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
《三国演义》
第三十七回
“三顾茅庐”这事确实是真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有交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国志》的“诸葛亮传”也有交代:“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演义》更是浓墨重彩地描述了一番,从第三十六回到第三十七回,足足写了数千字,各种文学手法纷至沓来、精彩纷呈,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三顾茅庐”,《三国演义》的精彩要打不少折扣。
为什么要把史料上不过二十个字的记录写得这般细致入微?表层原因很简单,小说家就是想要吸引读者,所以大费笔墨;技术原因也不复杂,对史上最牛军师出场前进行铺垫、衬托、增强悬念等。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呢?大家注意到没有,在小说第三十五回,刘玄德跃马檀溪之后,扣人心弦的追杀情节一过,峰回路转,画面忽然变得优美、恬静、闲散。在山林幽深处,刘备遇见了松形鹤骨、弹琴自适的水镜先生,完全进入了另一种境地,实际上也是进入了中国文化的另一个领域——隐士文化、高士文化。一向主张积极入世,要伸张正义于天下,一生为了这个目的四处奔波、呕心沥血的刘备与超然世外的隐士文化相遇了。
小说并不着急写刘备寻访政治军事能人诸葛亮,而是先让他和一帮闲来无事的隐居者相遇,并与之发生不算太激烈的摩擦。例如,一顾茅庐时,刘备在林间遇见崔州平,后者反对出来承担世务,若不是刘备度量大,估计会吵起来;二顾茅庐时,在风雪小店中遇见石广元、孟公威,刘备被这二位很委婉地下了逐客令:“明公请自上马,寻访卧龙。”接下来遇到的诸葛亮岳父,也是个骑驴赏雪的闲人。
为什么要安排刘备见这些个与治国安邦毫不相关的人物呢?这种写法其实是为显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表明其既有积极入世的一面,也有高隐山林、独善其身的一面。三国文化也不只有征战沙场、足智多谋的一面,还有飘逸慵懒,清高超脱的一面。不管是什么时期,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都会表现出这两种精神面目。这样的三国,才是一个全面而多元的三国。
总而言之,这是中国人对于人生和历史的一种态度,即进得去,出得来,既能深入其中,又能跳出来从另一个高度看问题。这种一出一隐的智慧并不是互相矛盾的,事实上,当时的南阳就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储备库,只不过储备库里的人才往往又以隐者的面目出现。刘备碰到的那些闲散高人,既是隐士,同时也都是能治国安邦、行军布阵的人才,例如诸葛亮、庞统、邓艾等。
这两种文化往往是一种精神的两个面,出世也好,入世也好,都保存一种高尚的精神。
关于这些隐士的情节,正好呼应了前面那首词(尽管是后来加上去的)所描绘的:“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中国文化的传统,既有英雄主义的激昂,又有看淡风云、我自潇洒的情怀。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