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觿与玉带钩 古人衣饰必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安徽长丰杨公墓出土的战国晚期龙形玉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山东曲阜鲁国故城出土的战国中期带钩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曾任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现为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玉文化中心专家委员、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在《诗经》、《礼记》这样的上古文献中,周代成年男子腰带上随身携佩的用具中,有一种一端尖锐、用以解结宽带的觿,俗称解锥。周人讲礼,穿衣系带时,为了防止衣带散开致使衣裤脱落走光失礼,特意将衣带打成死结而不为虚纽扣,所以才需要随身带上觿之类的解结工具。最初的觿,可能用动物的角、牙或骨头制成,而以玉制觿,显然是觿的高级形态。

      考古资料显示,玉觿始见于西周,流行于春秋至战国时期。春秋玉觿,形制多呈扁平环体,一端简要琢出方形的龙头和用于佩系的穿孔,另一端龙尾呈尖锥形,便于解结。器身早中期素面者多,晚期则见饰繁缛变形龙纹的玉觿。迨至战国时期,玉觿的形制仍呈龙形,但雕琢手法多样化,出现了不少镂雕与圆雕作品。安徽长丰杨公二号墓出土的战国晚期龙形玉觿,前端镂雕一尖嘴张口、蜿蜒曲折的龙形,身饰斜向绹索纹以及出廓的卷翼状装饰,其设计时艺术性与装饰性的构思显然多于实用性。

      不过,觿虽然可以用于松结解带,但内急之时手足无措,恐怕仍是非常狼狈和失礼,所以,至春秋晚期,束系和松解更为简便的玉带钩应运而生。战国时期,玉带钩迎来繁荣,考古出土与传世品为数众多,其中仅曾侯乙墓就出有7件形式不一的玉带钩。战国玉带钩,钩体除常见的长条形、截头形和琵琶形外,还有铲形、拇指形、多节形、出廓形、双身形等多种造型;钩首则多琢成龙头或兽头形;钩身大多雕饰精美纹饰;款式复杂,雕工精致,而且强调蜿蜒灵动中的对称均衡,动静结合,气韵天成。

      战国时期,玉带钩成为古人尤其是贵族阶层日常生活起居中衣带的主要形式。与此相应,逐渐失去用武之地的玉觿,也慢慢脱离它最初解结的实用功能,而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玉佩饰。西汉文献《说苑》中“百人操觿,不可固结”以及“能治烦决乱者佩觿”等记载,都明确告知我们当时佩带玉觿的象征意义。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