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酒配菜开始品读酒文化

      在中国,品酒的文化主要不是专注于酒本身,而是和酒有关的人与事,会品酒并不会得到职业上的认可,比如被评为品酒师。

      食物的搭配总是不乏新意。而今在正统的中餐宴席上,原本与西餐形成完美搭配的葡萄酒也开始在新搭配中有了新生命。

      葡萄酒对于国人来说当然不陌生,但它助兴和供人拼酒量的作用貌似更大,真正将其味道与中菜进行配搭,让两者都能因搭配而产生化学作用。

      但是,如何搭配才更合理?哪种搭配法能更凸显菜品的美味?怎样搭配才能让人们更容易接受甚至能产生愉悦的心情?在酒配菜中,至少在葡萄酒配中菜中,至今仍没有这样一条搭配准则,喝酒和品菜,往往分裂开来,酒更多的功能是调节气氛,而非让味蕾享受酒菜之间搭配的和谐美味。

      事实上,在国内并非所有酒配菜都毫无规律原则可言,以酒蟹之搭为例,人们往往选择花雕酒与大闸蟹相配,而并非葡萄酒或白酒,约定俗成的饮食习惯,也教会了人们如何将最熟悉的食物与酒水进行合理搭配,这样一来的搭配法则,虽没有所谓的标准,也并未被所有人所接受,但它至少和悠久的中华饮食文化相关联,它是前人们食蟹的有关经验。

      在国外,精通葡萄酒的人往往带有贵族血统,抑或拥有一定社会地位,要读懂葡萄酒文化,懂得其中最精妙的之处,懂得红、白、桃红葡萄酒不同年份不同酒庄的出品高下,懂得如何进行酒配菜,这需要长时间的培养与熏陶,因为在国外,品酒并非只是闲暇之余的一件小事,而是品味葡萄酒文化乃至欧洲历史文化的一种途径。

      不同的是,在中国,品酒的文化主要不是专注于酒本身,而是和酒有关的人与事,会品酒并不会得到职业上的认可,比如被评为品酒师。但能喝酒的人却能成为老板身边可靠的人,因为敢喝能喝,意味着性格直爽、率真,为人诚恳。而真正品酒的行为,往往被认为附庸风雅。

      和中餐走入标准化经历了漫长路程一样,酒配菜的普及也需要一段不短的历程,至少在品酒方面,本土的白酒、黄酒等,应该从扮演助兴的角色回归本职,让人能品味出酒中最质朴真实的味道,使其与食物的搭配也变得更多样,更富有变化。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