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风俗入画来——清代余樨《端阳景图》赏析
2014-05-31 23:57:47 来源:中国江西网-江西日报 已浏览次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农历五月正值仲夏,阳气上升,而午时为阳辰,五数为阳数,故称端阳,所以端午节又被称为端阳节。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清代画家余樨所绘的《端阳景图》(如右图),于尺幅之间,尽显端午风俗。余樨,字南洲,江苏常熟人,生卒年不详,乾隆年间以画供奉内廷,工花鸟,能别出新意。此图立轴,绢本,设色,纵137.3厘米,横68.8厘米。画家以挺秀细润的笔法,将菖蒲、蜀葵、豆娘、蟾蜍和青蛙等端午时节有代表性的动植物生动逼真地刻画出来:在日丽水暖的郊外,野花等植物竞相绽放,青蛙、蟾蜍和豆娘等动物在明媚的阳光中跳跃、飞翔,一派生机盎然的欢欣景象。此图线条工细、匀整、流畅,构图简洁、疏密相宜,用笔工整,严而不板,秀润中略得野趣,设色典雅富丽并富有装饰性。花的娇态,叶的反正,豆娘的飞翔,青蛙的游姿,描绘得都很细致,具有质感和动势,且富有生趣,显示出画家较强的写实技巧。
此图中的动植物均与端午风俗有关。先说菖蒲。菖蒲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端午节这天,人们多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并饮菖蒲酒,以驱邪避毒。
蜀葵高可达丈许,花多为红色,故名“一丈红”。其花朵大,花期长。花有单瓣、重瓣之分,颜色有紫、红、白、黄等色。《花镜》称其“花生奇态,开如绣锦夺目”。蜀葵的花和叶,具有解毒散结的功效,外用可以治痈肿疮疡。所以,蜀葵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除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外,还在家中的瓶中插蜀葵。蜀葵因此又得名“端午花”。
在古代,蟾蜍和蜈蚣、蛇、蝎、蜥蜴共属“五毒”。五月捉取蟾蜍的习俗,文献上所见甚早。《淮南子》云:“鼓造辟兵,寿尽五月之望。” “鼓造”即蟾蜍。因为古有蟾蜍可以“辟兵”的说法,所以到了五月望日(十五日)大家都去捉,以至于蟾蜍面临“寿尽”的命运。后世人们捉蟾蜍的时间则改为五月初五端午节,其目的则是为了祛病解毒。清代《吴趋风土录》记载:“端午日,药市收癞虾模,刺取其沫,谓之‘蟾酥’。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万计。”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五月)五日,南太医院官,旗物鼓吹,赴南海子捉虾蟆,取蟾酥也。”可见五月端午捉蟾蜍的习俗不仅流行于民间,连皇家也不例外。
古代北方的晋南地区农村,每年端午节这一天,家家都要蒸面青蛙,放到自家庭院中,上烛香以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河北承德一带的人们,会往捉住的青蛙口中塞进一块京墨(写毛笔字磨的墨块),待干燥后制成蟾酥,可用来治疮瘤疙疸。南方某些地区则于端午节这天用雄黄酒生吞小青蛙,说是可解百毒。其实,此法并无科学依据。
此图上方所绘两只豆娘,有人却误认为是蜻蜓。古代端午节这天,江南一带的妇女有佩带“豆娘”头饰的风俗。它是用丝绢等剪裁成仙、佛、虫、鱼等形状,固定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支架上,插在妇女发髻上。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苏轼《六幺令·天中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我们品赏余樨的《端阳景图》,仿佛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郁风味。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