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长美:岭南水乡 千年古村

离揭阳市区东南约5公里处,有一座名叫长美的古村。长美村可谓村如其名,历史既长,更兼大美。

长美村创村至今已有960余年,村庄被榕江南河三面环绕,形成一个独立的小半岛,是典型的岭南水乡,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同时,长美村也人文荟萃,由于历史科甲鼎盛,登进士者众,被誉为“榕江之滨进士村”;长美村的民俗风情更是丰富多彩,其中抢老爷风俗较为独特,全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专家学者观察长美村后,称长美是“活着的古村落”。

枕水而居的生态村落

一走进长美村,立即置身于古朴幽静之地,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赋予长美村宁静幽远特质的,除了时间,还有亭亭如盖的百年古榕和平铺如茵的绿蕉,以及那一江千年流逝如斯的榕江水。

长美村拥有古榕树30多棵,树龄300年以上的古榕多达11棵,树龄最长有600多年。此外还有金凤、橡树、木棉等年代久远的植物,香蕉种植面积占农作物面积的99%。举目四望,环村皆绿,人在村中,村在林内,绿色的田园风光涵养了优美的人居环境,使长美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生态岛,长美村也由此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村”。

水是大自然对长美村最宝贵的馈赠。长美村位于榕江之滨,三面环水,河岸线长达5公里,域内有寨前河、东头河、福田河以及北厝池等4公里内河水系,交织盘桓古村一周,有“古榕潮汐地,百折绕平田”之称。村庄枕水而居,鳞次栉比的传统建筑簇拥在内河水系之中。榕萌下,寨门、更楼、寨墙、踏渡、桥梁和渔舟疏密有致,渔歌唱晚,构成独具特色的潮汕水寨景观。

“榕江之滨进士村”

揭阳市委农办副主任、市农业局副局长袁海生是土生土长的长美村人,他告诉笔者,长美村是一个创建于宋、元时代的古村落,古称“阳潮里”。这里也是潮汕10万袁姓人口的发祥地,其纪念性建筑是村中的“袁氏家庙”。家庙始建于元朝,该村寨门外至今还保存着一对元代大石鼓。

“现存的建筑是清康熙年间重修的,为三进二天井一拜亭的建筑格局,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是潮汕地区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清代前期建筑物。”2008年,“袁氏家庙”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美村村民勤奋耕行,重视文化教育,人才辈出。据史载,自袁琛在潮汕创祖,后世登进士的有11人,其子袁熙是揭阳县第一位进士,官至御史中丞,举人23名、监生35名、贡生30名、廪生1名、庠生57名,正二品及以下职官59名。由于历史科甲鼎盛,登进士者众,长美被誉为“榕江之滨进士村”。

60余座潮汕民居风格独特

长美村传统建筑群占地面积162。8亩,建筑面积约96290平方米。村庄格局以南北走向的“川”字形村巷和“品”字形埕场为骨架,环寨一周筑防御寨墙,布置八个寨门,分布60多座分体式及复合式相结合的潮汕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为元、明、清时期潮汕传统式大扒狮、四点金、三厅亘、驷马拖车、五间过、孩儿坐轿、麻雀跃、官厅起等。

据普查,查明并登记在册的民居建筑共计家庙1座、公祠4座、庭院式民居建筑39座、书斋(私塾)10座、碉楼3座、庙宇6座,现存寨墙垣长975米、寨门5个、更楼1座、龙船厝2座,有宋、明、清匾额楹联8块、其他匾额楹联58块、旗杆夹(柱)6套,石鼓2对、明清碑石5条……此外还有众多散落民间的文化藏品如乾隆帝赐袁炼的玉杯、袁黉官服、袁镇砚台等。

徜徉长美村,仿佛置身一部中国宋元以来的历史书卷。祠堂中雕梁画栋的装饰木雕虽历遭破坏,加上风尘的蒙蔽而日显陈旧,但仍然让人时不时窥见那曾经的惊艳。在长美村,你可以漫无目的地游荡,然后在无意中与种种深远的人文印痕迎面相撞——练武石、旗杆夹、牌坊、民国碉楼……

打造“岭南水寨风情”潮俗游

袁海生告诉笔者,长美居民生活富实恬淡,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世代相传,拥有草编、涂果印模、剪纸、针织等民间工艺;有端午赛龙舟、纸影戏、游标旗、抢老爷、中秋烧塔、出花园、奏弦丝等风俗节庆;有食丁酒、手拍鲚鱼丸、七样羹等食俗。其中抢老爷风俗较为独特,全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专家学者观察长美村后,称长美是“活着的古村落”。

据专家介绍,长美古村历史久远、规模巨大、风貌完好、文化深厚、民风淳朴,是潮汕古村落的一个代表。现存的地上历史文化实物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元代、明代特别是清代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潮汕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长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袁楚源表示,近年来,该村抓住城市建设大发展和揭阳市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有利契机,积极投入资金,着力改善古村落的环境和基础设施,同时,制订《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策划开发“岭南水寨风情”为主题的旅游项目,依托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和渔湖半岛的渔耕文化,挖掘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全村动员,打造“岭南水寨风情”潮俗旅游品牌。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