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箬中国传统古村落之美

晨光中,几个学生坐在村中石屋前,在速写纸上画着石级、石屋、石窗、石井、渔船,一个红衣少妇从石屋里推开窗户,几名妇女在石井边打水洗衣,数名渔民提着渔具沿石级而下,走过速写学生的面前,走向大海,(画面叠加)学生快速地记录着上述场景,大奏鼓擂起,响彻云霄……

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奠定“中国传统村落”

上文场景不是记者写稿子时的合理想象,这是浙江电视台已正在制作中的《浙江古村落——里箬村》的开场画面。

“自里箬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后,最近一段时间,到我村游玩的客人明显比以前多。前几天,浙江电视台用两个星期时间在我村拍摄纪录片。”一见面,里箬村党支部书记陈恩祥高兴地向记者介绍起里箬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后的惊喜。

“温岭有800多个行政村,里箬以什么优势摘取温岭第一个入选‘中国传统村落’这一荣誉?”记者开门见山问道。

“你过来看这两块铜牌。”陈恩祥把记者引到里箬村会议室。

会议室墙上挂着数十块奖牌,多数是市、镇两级颁发的优秀基层党组织、五星好搭档等荣誉奖牌,但有两块铜牌诠释了里箬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渊源:一块是省文化厅和旅游局发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铜牌,一块是台州市文广新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先进集体”奖牌。

“我们里箬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主要靠这两大块内容,一块是大奏鼓和小人节这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块是里箬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建筑特色、民俗风情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塘陈宅’,也就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和隆旧宅。”陈恩祥说。

里箬的石头文化

里箬村位于石塘镇西南部,驱车从市区出发,向东往南,35公里后到达。

为什么叫里箬?

穿过里箬村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一些空地上长着很多包粽子的箬叶,有人说,这是里箬甚至箬山村名的来源,这是传说。有证可查的里箬的来历是陈和隆旧宅石碑的《陈氏小园记》:“有山焉,层层包裹,故曰箬。箬又分里外两层,故曰外箬里箬。”

里箬是一个位于半山腰的村落,全村房屋依山而建,至今保存着很多完好的古石屋。有年代的民居清一色的由石头砌成,屋顶还压有抵拒台风的石块,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石屋像浪花一样,一丛丛,一簇簇,散落在山间,形成“山咬山,山抱山”的格局。清朝诗人陈策山曾有诗云:“风景依然满眼新,别成世界别成春。层层房屋鱼鳞叠,半依山腰半海滨。”

参观里箬的石屋,少不了陈和隆旧宅。

陈和隆旧宅村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塘陈宅”,它是清末民初箬山当地渔业资本家陈和隆先生精心打造的一个石建筑群。整个建筑分前后两座四幢屋,以及一个小花园、一座石砌炮台,总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见题图)。记者在陈恩祥的引领下注意到,小花园虽然在大跨进期间被改为炼钢铁的场所,但至今墙上仍生长着一株郁郁葱葱、树龄100多年的紫藤,2003年11月,这棵紫藤被市政府挂上“省古树名木保护牌”,为“国家三级”保护古木。

陈和隆旧宅看点之一是与海相邻。从对面看过来,陈和隆旧宅就建在海里,海浪时刻拍打着其外侧墙基,从里面看,面海一墙开有两扇水门,涨潮时,船可靠水门。“今年八月十五,受‘天兔’台风影响,浪已经打到地面了”。陈恩祥告诉记者。

像很多富裕人家一样,陈和隆旧宅也建有守护用的炮台。炮台为四角正方的石砌建筑,不盖顶,不住人,专为防御土匪抢劫,四壁开有卷洞状小石窗、石板窗门和多处枪眼。炮台高度超过房屋建筑,利于登高了望,观察敌情。

修复后的陈和隆旧宅如今成了“市海洋民俗博物馆”,陈设反映石塘自然风光、建筑特色、民俗风情等的图片及实物,向游客展示石塘海洋民俗文化。

“石头是我们里箬村的文化,甚至可以说是里箬村的生命,所以这几年我们修整村庄道路时,地面铺设的都是石板,我村建造的公共厕所,从墙壁到厕顶,全部都是用石头。”陈恩祥介绍道。

里箬的文化风俗

走在里箬村的石板路上,目收石头建筑,您会发现这里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您听不懂石头房屋里的村民在说些什么。

包括里箬在内,早年的石塘是与大陆隔绝的一个岛屿,古称海山,所以至今仍有人称箬山人为“海山人”。1874年,松门镇南闸到南塘头筑起海塘,石塘才与内陆相通。

据记载,最早登陆箬山的大都是福建渔民,陈和隆旧宅大门青石上那幅“旧德溯东湖俭勤世守,新支衍箬屿义礼家传”对联,也反映了里箬陈氏源于福建惠安东湖,发迹于箬山的家族历史,来自福建的迁徙使里箬传承了浓郁的闽南文化风俗——讲闽南话,跳大奏鼓,过小人节。

在里箬,你只要留心一下,随时可以听到闽南话,但听不懂;而如想看大奏鼓和小人节,就要机会和选择时间了。

“以前,大奏鼓只在村里迎神赛会等活动时演出,文化大革命中断了10多年。”被称为“大奏鼓之父”的陈其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而绝大多数温岭市民认识大奏鼓,是1994年温岭撤县建市庆典,“那是我认为最为经典的一场演出, 60个人参加演出,气势磅礴,绝对精彩。”

传统的大奏鼓是女人表演的:男人出海捕鱼了,望眼欲穿的女人便穿起最漂亮的衣服,敲锣打鼓到海滩上迎接男人平安归来。如今的大奏鼓都是男扮女妆,由男人来跳了,原先的一个渔村舞蹈也变成家喻户晓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要现场看一回大奏鼓,还要有运气。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牛郎织女相会;但里箬与其他地方习俗不同,他们的七月初七是“小人节”——未成年孩子是这一节日的主角。

现在有些小朋友过生日,家长都要请小孩的好友和同学到饭店吃一顿,赠送纪念品,一种很不好的习惯正在蔓延。但里箬村没有这种坏风俗。里箬的传统,很少有为小孩过生日的习惯,小孩不论那一天出生,16周岁以下的“小人”都在七月初七这天过生日,形成 “小人节”的习俗。

走进里箬,如果因时间等问题你无法亲身感受大奏鼓和小人节这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不急,你还到以村中走走,看看渔村三合院、四合院建筑;特别可以到玄天庙看看,嵌套在一楼墙壁上的那块刻于同治十一年间的《勒碑永禁》,会让你对里箬民风刮目相看。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