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行业后继乏人

单田芳:
1934年生于辽宁省营口市,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大师,出身曲艺世家,后拜李庆海为师学习说书,北京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我心很痛,可我到哪儿找徒弟去?”
各媒体1个多小时的轮番采访,单田芳的嗓子有点哑,不得不几次停下来,喝口水再接茬儿说,可一提起评书这门古老艺术正面临的种种困境,先生的嗓门不自觉地又高了起来。
1年多的修改,四卷本《乱世枭雄》终于出齐,这部200多万字的巨著在老人家心里整整“写”了20多年,没有任何笔头记录,也没有大纲和梗概,所有构思,所有资料的取舍,所有叙事策略的运用,全靠记忆、积淀与临场发挥来完成。这,其实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写作者与作品相伴成长,只有参透人生,实现完美人格,才能成就传世佳作。
在文学史上,口头文学创作是一道独特的风景,遗憾的是,《乱世枭雄》却可能是它最后的辉煌。明天,还会有年轻人接过这份衣钵吗?这门技艺会不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亡?
79岁了,单老的叹息声中有太多沧桑:“这话题,有机会咱们深聊,这冷不丁地说,说不透。”
评书遭遇残酷现实
评书危机是残酷的现实。
这个行业确实不景气,书场越来越少,演员越来越少,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但如果你问评书会不会就此断根,我说不可能。因为它植根在老百姓的心中,大家依然喜欢评书,它断不了根。
评书衰落,主要是演员问题,不只是年轻演员有问题,中老年演员也有问题。下工夫不够,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一个节目如果连观众都拿不住,那还能叫艺术吗?现在的很多段子,演员说得松松垮垮,最多抖个包袱,逗大家一笑,这就不是评书了,评书应该靠人物和故事。
当然,评书衰落有多种原因,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没时间,这确实是一个因素,但不能忽略另一个因素,就是演员自身不努力,自己淘汰了自己。
单田芳:曲艺专业教育形同虚设
评书太缺平台了
这几年,各电视台很少支持评书。过去中央电视台有评书栏目,国内外影响相当大,我当年说《薛家将》时,每天都能收好多读者来信。后来不行了,人家不肯花钱,拼命压价格,好演员越来越少。表面看,谁说都是说,成本低一样能出节目,可事实上,这点钱不白给,真正的好演员不是那么容易被代表的。结果怎么样?越说观众越少,栏目后来也停了。
央视这一停,各地方电视台的相关栏目也全被砍了,评书演员没了平台。我总觉得,如果能保留一个平台,真正找几个好演员,照样能火,我就不信评书会没有观众。
没了平台,年轻人也就都不愿学评书了。你想,学了5年,到社会上怎么办?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看不到出路,还不如学点儿别的。凭自身闯,哪里有那么容易?没名没姓的,谁认你?
曲艺需要专业学校
要振兴评书,我觉得也不难,戏曲有戏校,电影有电影学院,可曲艺却缺少专业的高等院校,现在有北方曲校,此外辽宁大学艺术分院有曲艺专业,可生源不稳定,许多学生不是来学曲艺的,而是为了混张大学文凭,将来好去找其他工作。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离开本行了,专业教育形同虚设。
如果政府能办一个更专业的曲艺高等学校,面向全国招生,老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培养出一批好苗子,那么,评书还是有希望的。
可这种事咱个人做不了,只能干着急,我去开个学校,谁认我啊?况且老师也不好找,人家上次电视能挣几万块,凭什么为你耽误时间?
弟子大多不干这个专业
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现在有37个学生,但他们基本都有自己的职业,其中很多人是军官,学了这个,也就是在军营里过年联欢时表演一下,并不拿这个当主业。
眼瞅着评书行业一天天枯萎下去,后继乏人,每况愈下,我自己又忙,管不了这么多事。我心很痛,可我到哪儿找徒弟去?想碰到一个德艺双馨的太难了,就算真有喜欢评书的,是不是那块材料,悟性够不够,也还两说着。
不赞成女孩学评书
现在也有一些女孩学评书,在辽宁大学艺术分院曲艺专业中,女学员大概占了六分之一。说句心里话,我不太赞成女孩学评书,因为评书故事夸张,要渲染气氛,男演员表演过分一点,观众不会觉得太奇怪,可女演员如此,大家就会觉得难以接受。
评书和相声差不多,不夸张就说不到位,夸张了别人又看不惯,不太适合女性,相比之下,唱歌、跳舞就没有这个障碍。
这一年来,我主要精力都放在电视上,将过去的一些作品改编成电视剧,现实情况就这样,靠评书很难发展。
真正的历史不吸引人
《乱世枭雄》200多万字,完全靠打腹稿完成,这次为了出版才整理成文字。打腹稿是评书演员的基本功,干我们这行,文字的东西必须背下来才行,否则不扎实。
打腹稿很辛苦,最累的一次,是当年在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为北京电视台录节目,一天5集,2.5个小时,上午录完音,下午、晚上想下期的故事,脑子始终在转,一边跟别人说话,一边还在想情节,晚上躺在床上都在想,只有站到话筒前才不想。
历史本身很枯燥,并不吸引人,艺术加工后的历史才吸引人,关键看你编得是否合情合理,《三国演义》只是本小说,可读者却将它看成是正史,反而不关注《三国志》里写了什么。
口头文学创作比的是道行
口头文学创作的好坏,看经验积累,只有阅历增长了,知识提升了,才能做到有血有肉。没这个过程,就算你是神童,基本功扎实,也无法创作出来真正的好东西,只能流于形式。总之,这不能靠聪明,要靠道行。
《乱世枭雄》前后创作了20多年,此前我就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看了很多资料,1978年我落实政策重返舞台后,想说这个,却不敢说,因为不成形,我扎进辽宁图书馆、辽宁大学历史系图书馆,边看边创作,直到1992年才开始录制,评书不是长嘴就能说的,要想明白人物怎么打动人,故事怎么吸引人,还不能无边无沿,必须贴谱。
创作的辛苦之外,还要经过这样那样的审查,特别麻烦,现在年轻人捡现成的,那就容易多了。 陈辉/文
单田芳评点张作霖
问:您为什么要写张作霖这么一个负面人物呢?
答:我不同意这种分法,你说谁算正面人物,谁算负面人物?李世民被冠名为好人,可他又是唐王朝的统治者,不同样是压迫人民吗?只不过是手腕更高明一些罢了。用好人、坏人分类,太简单点儿了。张作霖是个争议人物,究竟如何,许多问题还没形成定论。
问:很多人认为张作霖是个无恶不作的“胡子”(土匪的意思),您怎么看?
答:我查了许多资料,没看到他当“胡子”的确凿证据。有材料说他确实上过山,土匪们绑票后,他负责看守,可他于心不忍,犯了“山规”,遭到训斥,一气之下逃走了,前后不到3个月。很多人说张作霖是土匪,其实是误会,日俄战争期间,东三省治安混乱,土匪到处掠夺,那时张作霖刚从军队跑回来,手里有枪,地方百姓便凑了钱,让他出面成立了保险队。为了保一方平安,张作霖不得不和一些土匪搞好关系,还拜了把子,久而久之,他也被人们看成是大土匪。
问:张作霖曾倚靠日本人势力,被人们称为汉奸,这是否属实?
答:这确实是事实,张作霖也确实做了一些错事,但是不是汉奸,学术界还有争论,因为在一些关系到民族利益的原则问题上,他还是有所坚持的,表面上答应日本人,却在暗中作梗。由于他不配合,日本人早有除掉他之意,最终在皇姑屯制造了爆炸事件。
问:您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是什么?
答:在东北民间,关于张作霖的传说非常多,有的是真的,有的是编的,小时候,外祖父给我讲过很多,我特别爱听,我想,既然自己爱听,那么广大的听众也一样会爱听。
问:为何会有这么多关于张作霖的传说?
答:张作霖出身穷苦人家,能在乱世中独霸一方,不是件容易事。我想,他的传说能流传开来,因为大家觉得他是个爷们儿,够人物,撂地上能摔三瓣,有东北汉子的剽悍劲儿。
问:写张作霖,您不担心会引起一些人的反感吗?
答:当时也没想那么多,我这个也不是给张作霖评功摆好,就事论事,讲一个有趣的历史人物而已,我也做不了评价,该怎么看,大家自己决定。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