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木椅遇到西洋沙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天津是个出洋货的地方,为什么?上世纪初,天津曾有英、法、德、意、日、奥、俄、美、比九国租借地,租借地面积是老城厢的几倍,那风格各异的各国小洋楼,住着许多外国人,也有许多在洋行工作的职员。此外,下野的官僚政客、军阀、皇族和巨贾商人都住在这里。有多少洋楼就有多少带洋味儿的家具,这不,笔者前些年淘到这么一件全红木的“硬质”沙发,见者无不啧啧称奇。

沙发是舶来品,连名字都是英文的音译。沙发是继软垫椅之后发明的,据载,19世纪一大革新是把螺旋弹簧运用在软垫上,而后向靠背上发展,并增加座垫靠背的软垫厚度,于是一种更舒适的坐具出现了,那就是沙发。

沙发的特点是“软”,而这只沙发却是用大理石为靠背,以红木为坐面的“硬沙发”,当时制作这只红木沙发的工匠,用中国工匠的思维和手艺摹制了这只沙发。造型尺寸很精准,靠背的倾斜度、两边扶手的高度,以及沙发前面落地的腿爪,完完全全的是一只沙发。沙发通体是硬木和大理石,可谓是“冰凉梆硬”。

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这只沙发的榫卯接口都是东方工艺,靠背不仅用的是五彩大理石,雕刻的也是典型的回字纹。还有,靠背是插板形式,可随时拆下。沙发座也是活的,可拿下。这样一件中不中、西不西的沙发,当年不知耗费木匠师傅多少心血!

这只沙发是清末民初欧风正劲的时候,我国传统家具“求洋”的产物。这让人想起了时下,许多古典红木家具厂总想“创新”,把外国时尚来个“拿来主义”,再配上中国传统的工艺和独特甚至奇怪的思维,大概免不了生下类似这只沙发一样的“怪胎”。

崇洋与复古不是皮毛上的仿造,而是要真正的读懂。读不懂弄不明白时,那样的“摹仿”常常闹笑话。譬如现在的建筑喜欢装罗马柱,使建筑有挺拔和庄肃的感觉。国外建筑的罗马柱,在其三分之一处时开始变窄,而我们做的罗马柱一律上下一般粗。前几期的本刊杂志上,有木器专家张德祥先生谈笔筒一文,专门谈到素笔筒都有一点点弧度,里面有美学。而我们现在做的笔筒,机床镟得上下笔直。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细节决定成败,可我们许多事却忽略了细微之处。

责任编辑:Catherin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