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花灯:四川傩戏的活化石

芦山花灯表演
芦山花灯是四川的地方灯戏,兴起于汉,盛行于宋,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地俗称“跩花灯”。主要角色有两人,一是丑角(俗称“花鼻子”或“三花脸”),一是旦角(俗称“幺妹子”),在表演中,其眉眼、身段、步法、念白、唱腔等仍具有祭祀、驱邪的影子。所以,芦山花灯是“傩中有灯,灯中有傩”,是研究傩戏的活化石。2006年,芦山花灯入选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演员“跩”花灯常常用到芦山的方言土语、歇后语,诙谐机趣、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泥土气息。花灯表演不择场地,村前广场、田间地头,随处都可表演。伴唱的乐器也多少不拘,唯独二胡必不可少。芦山花灯表演中,“花鼻子”常常反穿皮袄,斜挎半边膀子,奇特的扮相常令外地观众感到吃惊。反穿皮袄是羌族人的习俗,斜挎半边膀子是藏族同胞的穿着,而表演者的唱词和念白又是地道的汉语,一个地方戏曲有多种民族风情,可见芦山花灯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有人认为,在2000多年前,芦山是古青衣羌国的治所,后来秦灭巴蜀,汉人与少数民族在这块不大的土地上你来我往,芦山成了“民族走廊”,也许在民族融合交往的过程中,芦山花灯就诞生了。也有人说,芦山花灯与巫术有关,是一种庆坛法事与演剧艺术相结合的傩戏剧种。芦山庆坛在古代十分盛行,家中需要祈福祝愿时常花钱请傩戏班子设坛做法事,单调乏味的法事旷日持久,很难吸引人们的兴趣,于是庆坛中加上灯戏活动,达到娱人又娱神的目的。久而久之,“灯坛两开”,芦山花灯就从芦山庆坛中独立出来了。据说,以前芦山花灯表演者无论丑、旦均为男性。有专家考证,角色反串说明花灯跟庆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做法事的都是男性。
芦山人说看花灯表演就是去看 “跩花灯”,似乎离开了“跩”,就不是花灯似的。其实,一个“跩”字,道出了芦山花灯的绝活,那就是除了学、说、逗、唱外,还有“跩”。丑、旦闻乐起舞,扭“鸭子步”,唱花灯调。芦山花灯,一“跩”就是2000年,“跩”过了风雨千年、人间百态。近年来,芦山花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从芦山花灯的基本舞步中提炼出了“集体跩花灯”表演,把古老的艺术变成了群体表演艺术。“集体跩花灯”看上去步履轻盈、姿态优美,配上极具地方特色的花灯曲调,群众的参与性相当强。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