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三大戏楼之一—颐和园戏楼重新开张

颐和园大戏楼重张每天有戏可赏
朱红色大柱泛着亮光,金龙和玺彩画熠熠生辉……历经一年多的封闭修缮,昨天,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重新开张。自此,这座现存最大的清代皇家戏楼,每天将邀市民进园赏戏。
百年戏楼重现皇家风范
仁寿殿西北,乐寿堂之东,便是德和园。这座四进院落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院中有一座三层高的大戏楼,四周布有看戏廊、颐乐殿、庆善堂等建筑。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清代皇家戏楼,曾与故宫的畅音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并称为“清宫三大戏楼”。
建成于1895年的德和园耗资70余万两白银,是慈禧来颐和园的必到之处,她一共在这座大戏楼看过几百出不同剧目,谭鑫培、杨小楼等都曾在此登台演戏,大戏楼又被称为“京剧艺术成长的摇篮”。
德和园以院落围墙为界,南至德和园大门,北至垂花门,东西以建筑后檐墙和屏门为界,东西方向宽约55米,南北纵深约108米,总占地面积约59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940.4平方米,院落内地面2755.4平方米。
德和园中最高、最大的建筑就是大戏楼,一共分3层,高22.7米,承续宫廷戏台福、禄、寿三层之制,可供近百人同场演出,并可利用内部的天井、地井、贯架、辘轳滑车等机关,制造出神仙下凡、鬼怪遁地和喷水等场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座百年戏楼曾经历过三次大修,自2011年10月开始的此次大修是规模最大,最科学严谨的一次。整个工程包括修缮大戏楼、颐乐殿、庆善堂等24座古建筑的建筑本体、屋顶、墙面,力图恢复德和园光绪时期旧貌。
大戏楼重现“清水捉节”
在以往的修缮中,对戏楼屋顶采用了裹垄做法,主要是抹灰,原本的“清水捉节”消失了。此次修缮使戏楼重现这一规制。颐和园建设部的刘瑗指着一处灰色的屋顶说:“看,那就是‘清水捉节’,上下瓦块连在一起,跟清代一样。”
维修时还对各类彩画进行细分:对于历史价值高、保存较完整的彩画,用莜面团除尘;对有破损的彩画进行补绘,比如门口内檐上有“喜鹊登梅”图,保留了包袱线(古建筑彩绘苏轼彩画中包袱上的轮廓)以内的喜鹊和树枝,对包袱线以外的图重绘,“虽然费时费力,但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原状”;在建筑院落的外檐绘制和玺彩画,建筑的下架则重新油饰,用颜料光油使门柱栏杆等呈现亮丽的朱红色。
颐和园还细致修复了清代纸绢类贴落、匾额。大戏楼东西两侧的看戏廊,如今恢复了清代格局,东西两侧各有10个小房间,每个小间有桌有椅,可容三五人。此次修缮,德和园的棚壁表层采用了益寿延年图样的银印花纸,这是迄今为止最接近清代皇宫的标准。其中,作为基础的基纸是用桑树皮纤维制作而成,来自安徽潜山的传统作坊,这样的基纸要横纵交织贴上6层。颐和园的纸绢类保护专家预计,重新装裱后的基纸抗张力至少可达100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