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三大戏楼之一—颐和园戏楼重新开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颐和园大戏楼重张每天有戏可赏

朱红色大柱泛着亮光,金龙和玺彩画熠熠生辉……历经一年多的封闭修缮,昨天,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重新开张。自此,这座现存最大的清代皇家戏楼,每天将邀市民进园赏戏。

百年戏楼重现皇家风范

仁寿殿西北,乐寿堂之东,便是德和园。这座四进院落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院中有一座三层高的大戏楼,四周布有看戏廊、颐乐殿、庆善堂等建筑。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清代皇家戏楼,曾与故宫的畅音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并称为“清宫三大戏楼”。

建成于1895年的德和园耗资70余万两白银,是慈禧来颐和园的必到之处,她一共在这座大戏楼看过几百出不同剧目,谭鑫培、杨小楼等都曾在此登台演戏,大戏楼又被称为“京剧艺术成长的摇篮”。

德和园以院落围墙为界,南至德和园大门,北至垂花门,东西以建筑后檐墙和屏门为界,东西方向宽约55米,南北纵深约108米,总占地面积约59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940.4平方米,院落内地面2755.4平方米。

德和园中最高、最大的建筑就是大戏楼,一共分3层,高22.7米,承续宫廷戏台福、禄、寿三层之制,可供近百人同场演出,并可利用内部的天井、地井、贯架、辘轳滑车等机关,制造出神仙下凡、鬼怪遁地和喷水等场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座百年戏楼曾经历过三次大修,自2011年10月开始的此次大修是规模最大,最科学严谨的一次。整个工程包括修缮大戏楼、颐乐殿、庆善堂等24座古建筑的建筑本体、屋顶、墙面,力图恢复德和园光绪时期旧貌。

大戏楼重现“清水捉节”

在以往的修缮中,对戏楼屋顶采用了裹垄做法,主要是抹灰,原本的“清水捉节”消失了。此次修缮使戏楼重现这一规制。颐和园建设部的刘瑗指着一处灰色的屋顶说:“看,那就是‘清水捉节’,上下瓦块连在一起,跟清代一样。”

维修时还对各类彩画进行细分:对于历史价值高、保存较完整的彩画,用莜面团除尘;对有破损的彩画进行补绘,比如门口内檐上有“喜鹊登梅”图,保留了包袱线(古建筑彩绘苏轼彩画中包袱上的轮廓)以内的喜鹊和树枝,对包袱线以外的图重绘,“虽然费时费力,但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原状”;在建筑院落的外檐绘制和玺彩画,建筑的下架则重新油饰,用颜料光油使门柱栏杆等呈现亮丽的朱红色。

颐和园还细致修复了清代纸绢类贴落、匾额。大戏楼东西两侧的看戏廊,如今恢复了清代格局,东西两侧各有10个小房间,每个小间有桌有椅,可容三五人。此次修缮,德和园的棚壁表层采用了益寿延年图样的银印花纸,这是迄今为止最接近清代皇宫的标准。其中,作为基础的基纸是用桑树皮纤维制作而成,来自安徽潜山的传统作坊,这样的基纸要横纵交织贴上6层。颐和园的纸绢类保护专家预计,重新装裱后的基纸抗张力至少可达100年。

责任编辑:Catherin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