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雕刻艺术:万物有灵

普努族女性面具 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

奎勒族心形面具 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

奎勒族带角面具 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
正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刚果河——非洲中部雕刻艺术展”是国内第一个把焦点集中在中非地区传统宗教信仰及艺术的专题性展览。所展出的71件由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收藏的非洲中部艺术品,包括神秘心形面具、祖先的传统造像及各类女性形象。
“刚果河”,一个引人遐想的名词。伴随着大河两岸各个族群的聚合分离,刚果河孕育出了绚烂多彩的雕刻艺术。
20世纪初,杰出的艺术家和收藏家保尔·吉约姆、安德烈·德兰、巴布罗·毕加索、乔治·布拉克、查尔斯·拉藤、赫莲娜·鲁宾斯坦等,无一例外地深受此类非洲雕刻艺术的启发。早在多贡木雕之前,此类非洲中部的雕刻艺术品已经成为备受关注、追捧及收购和贸易的对象。如今,它们依旧被视为当时所谓“黑非洲艺术”的楷模、经典与标杆。
在赤道两侧的森林与稀树草原上,班图语村落散落于蜿蜒曲折、支流纵横的刚果河沿岸。当地族群世代信奉万物有灵。散文家丹尼斯·秀拉曾有过这样的感悟:“森林本身具有一种比树魂更强大的神力。树魂向善,神力则令人心生敬畏。”最著名的芳族、高耷族、莱加族、特盖族和普努族的艺术品均焕发出这种超自然的神力,既给人宽慰,又令人惊惧;既引起困扰,又赋予宁静。拥有崇高社会地位的权贵、首领或沟通人神者能够证实艺术与宗教之间存在着关联。事实上,当地重要的礼仪用器均出自于著名的艺术家之手,他们在利用光线、平衡线条、修饰轮廓、增添色彩方面可谓技法高妙、得心应手。虽然存在着地域的界限与材质的差异,然而这些作品之间却有着一种神秘而微妙的联系。神秘性与内在美兼备的心形面具、祖先的传统造像及各类女性形象的表现形式,都是当地不同族群之生活与信仰的共同组成部分。
正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刚果河——非洲中部雕刻艺术展”的策展人弗朗索瓦·奈特出生于非洲,并在当地生活了二十余年,是杰出的非洲艺术鉴赏家。展出的凯布朗利博物馆藏70余件作品即为弗朗索瓦·奈特的研究对象,观众由此可以窥见他对中非各部落族群的新颖剖析与独到见解。作为天主教鲁汶大学的名誉教授,他还曾撰写过两部代表性著作——《扎伊尔之源的卢巴族》(1994)和《肃穆的中非颂歇族雕像》(2004)。本次集聚凯布朗利博物馆珍品的精彩展览正是得益于他在中非艺术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与钻研热情。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