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毯:独特的宫廷技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荷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枝头缀玉》

这是一种富有北京地域特色和古代宫廷特色的产品,也是一项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和宫廷文化的技艺。它曾经深受皇家权贵的青睐,从元代起成为皇宫的御用品,是皇室宫廷特享的装饰品,因此,它也被称之“宫毯”。

宫毯虽被打上了北京烙印,但它并不起源于北京,最早是宁夏、西藏等地进贡的供品,后受到皇室的喜爱,便从当地请来编织技师,在都城专门为皇宫编织地毯。资料显示,清雍正年间,北京织染局里就有9名毯匠专门为皇帝编织地毯。之后,大批西藏织毯工匠进京,手工地毯在北京更加兴盛繁荣。北京宫毯根据材质可分为不同的种类,其中最能体现皇家风范和艺术价值的当属“盘金毯”。

据了解,盘金毯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已经没有人制作了,只有少量被收藏的盘金毯作品显示我国历史上有这么一门工艺。

2003年,作为北京惟一一家还在经营手工地毯的北京地毯五厂,成立了盘金丝毯抢救小组。2005年抢救小组成功地织出了绝迹之后的第一件盘金丝毯。

| 访谈 |

北京商报记者:您认为宫毯未来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发展?目前制约其步伐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秦溯(北京地毯五厂副厂长):现如今“非遗”项目寻找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大众化的旅游产品,一个是高端的工艺品。在我个人看来,我并不全支持传统技艺走大众化路线,宫毯受技艺限制,根本无法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并且大规模大众化的生产很容易让传统技艺受影响。目前制约其步伐的主要因素就是人才和资金。

北京商报记者:对于宫毯近期的发展,您都有哪些规划和设想?

秦溯:宫毯的生产周期很长,受生产能力的限制,我们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开发。目前我们已经累计织出了60英尺的盘金毯,有三件作品已经被买走。我希望在未来的三年内累计织出200英尺盘金毯。

北京商报记者:盘金毯目前能恢复技艺和生产,最大的功劳应该归给谁?

秦溯:主要就是“非遗”项目的支持。经过织毯师傅一步步的摸索,历时两年我们终于完成了第一件盘金毯作品,这期间政府部门以及上级管理公司都给了企业很大帮助,特别是“非遗”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可以说正是“非遗”资金的帮助让企业渡过了难关。

北京商报记者 贺陈慧 责任编辑:Catherin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