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网上“博物馆”明年上半年开放
作为中山八大文化工程的重要内容,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目前已经建好框架,并进入了资料录入阶段。昨日,记者从2012年度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座谈会上获悉,该数据库预计在明年上半年初步完成并投入使用,届时将成为展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上“博物馆”。
目前中山有各级非遗项目300多个,但普遍都面临着传承断层的困局。据了解,在这300多个项目当中,近七成的传承人年纪都在70岁以上,导致许多非遗传承人都面临“人亡艺绝”的境况,不少非遗的技艺随着传承人的离去而消失,再也找不回来,因此抢救工作十分迫切。
为此,今年8月,中山在全省率先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对醉龙舞等一批重点非遗项目传承人,对三乡木偶戏等一批濒危项目的传承人进行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系统性记录。据透露,明年中山将继续做好“非物质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年内先为10位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文字资料整理、声音刻录、技艺拍摄和后期合成等工作。目前,这一项工作已经得到上级和专家的认可。昨日的座谈会透露,目前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准备以中山为试点,在全省全面铺开传承人抢救记录工程。
此外,中山还将对重点项目、濒危项目开展重点调查、并进行相关资料整理,使重点项目的资料和实物等得到有效保存和保护。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与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以及专业的文化遗产服务机构合作,启动了非物质文化数据库的建设,在资料搜集、项目设置、功能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数据库的框架已经建好,已经进入资料录入阶段,预计在明年上半年初步完成并投入使用,成为非遗的网上“博物馆”。
为了加强传承基地的建设,今年中山已在古镇六坊村建立国家级非遗名录六坊云龙舞传承基地,在东凤东罟小学建立国家级名录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在黄圃镇横档村建立省级非遗名录黄圃麒麟舞传承基地,使全市非遗传承基地达到13个。2013年,将再在全市有关镇区建立2个传承基地,使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达到15个。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