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船制造技艺入“非遗”名录 渤海湾渔民传承手艺
130余年历史的杨氏排船(风船制造)技艺入选当地“非遗”名录,作为技艺的第四代传承者,杨明华说,“梦里想的都是如何排船,如今终于让咱渔村的技艺有了名分!”
现年58岁的杨明华生活在河北省黄骅市海堡村,自祖上几代人靠打鱼和排船为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渔民。
据资料显示,风船,即木帆船,是依靠风帆动力前进的船只,曾广泛应用于渔业捕捞和海洋(内陆)运输,上世纪七十年代被钢制机动船逐渐取代。因渔家风俗忌讳“翻”字,故帆船被称为风船。风船的制作过程,即被称为“排船”。
据媒体报道,杨氏排船始于1875年,创始人杨长春,是杨明华的曾祖父。渤海气候环境恶劣,杨氏排船很讲究船身对环境的适应,更坚固,更耐腐。
对杨明华而言,排船不仅仅是一种家族技艺,更记录了解放前几代渔村人的生活轨迹。“黄骅土地受海水侵蚀,盐碱化严重种不出庄稼;气候不好的时候,冬天海面都上冻。渔村人靠打渔生存,排船技术好坏,直接决定了渔民出海能不能平安归来,能不能吃上饭。”
杨明华说,祖父杨少荣是他的偶像。“解放前,村里各家都是靠海吃海,哪个要排船都找我爷爷。被人尊敬,一家人在村里都脸上有光。我爷爷排船技术远近闻名,从天津北塘到山东无棣,爷爷排出的船走遍了渤海湾。”
杨明华告诉记者,他从16岁开始学习排船,“40余年一共制作了100多条风船,最大的20多米,最小的3米多。”
在杨明华的指点下,记者看到,风船内有船长休息室和船员休息室,中型的整船可容纳6-7人,船上的每一处零件都显得精致。
谈到排船的工序,杨明华有些兴奋,言语间俨然一副专家摸样。“光需要的零件就80多种,排船没有图纸,都是古法传承。”
“拍船时最重要是号料。根据风船特性在各部位选取不同的料子,然后包括下料、整料、铺底、钉帮、隔舱、树桅、挂帆、安舵、封赶、锁口……除此之外,还将麻绳塞入船体的缝隙,再用筛过的生石灰和桐油搅拌成团填充船缝抹平。刷上桐油漆后,制作木船就成功了。”
谈到如今,杨明华的脸上多了几丝落寞。“如今市场开放了,渔村人都想着搞项目、打工挣钱,剩下打渔的也用起了机动船。从30年前至今,排船几乎‘绝迹’了。”
更让杨明华感到悲哀的是,机动船会向海里排入废油和生活垃圾,近些年还渤海的污染日趋严重。“以前的几十种鱼类不存在了,大吉头、快鱼、刀鱼等鱼种都不存在了。更让我怀念起没有污染的风船。”
2010年,杨明华受朋友所托制作的手工风船无意中被北京故宫博物馆专家发现,并运往北京收藏。此举点燃了他继续传承排船技艺的希望。
2012年,在当地文保部门的帮助下,经过多次考察,杨明华和他的杨氏排船技艺入选沧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制定了保护该项技艺的“五年规划”,以期将能够反映自古渔村人生活文化的排船技艺“发扬光大”。
对于未来,杨明华表示释然,“我的孩子如今也学会了排船,手艺能传下去了。以后办个排船培训班,让咱们老祖宗的渔村文化能传久些、广些。后半辈子,也就图个这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