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下古镇赏“非遗”

峨冠博带,长衫飘飘;箫笛齐鸣,锣鼓交响;一行人抬着满载乐器的轿子在石板街上且行且奏,乐曲回荡在初冬的古镇上空。

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番锣鼓》上演时的一幕,类似的文化遗产在江苏淮安河下古镇还有很多。

走进“非遗一条街”

2500年的沧桑洗礼,造就了河下古镇商贾云集、人文蔚起、甲第相望、园亭林立的胜景。汉赋大家枚乘、枚皋、晚唐诗人赵嘏、《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女词人邱心如……历经千载,文脉不断,仅明清两朝这里就走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状元、榜眼、探花三甲齐全,河下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一进士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使得淮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全区拥有1个国家级项目、7个省级项目、31个市级项目和78个县区级项目。

为使旅游与非遗保护“比翼齐飞”,淮安区在河下古镇精心打造了非遗一条街。走进“李记纸扎”店,笔者见识了第11代传人李国祥的功夫:纸扎的驴不仅能摇头摆尾,还能让人“骑”着;钱家绒花布鞋店里年近古稀的钱奶奶在娴熟地糊底骨、打布条、绣花、缝边,花上12道工序去制作让人爱不释手的绒花布鞋;“效娲泥艺”的泥人潘用一把木质的雕塑刀在初见眉目的泥人脸上轻划几道,一张微微上翘的嘴巴便长在了泥人身上,而在他身后的博古架上,摆放着数十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泥塑作品;博里农民画馆内,农民画家潘宇正在精心修改他的作品《龙腾盛世》:幸福村文化活动中心前,几条金龙在舞龙人的手中上下翻飞,围观的农民兴高采烈地观看,还有人拿起手机、相机、摄像机在拍摄,欢乐的气氛跃然纸上。

路过王兴懋酱园门口就能闻到一股浓厚的酱香味,这里前店后厂,也是84岁的手艺人王嵩余的家。屋后的院子里和楼顶上有几十口大缸,算起来也是200多年的古董了。这里采用真正的古法酿制酱油,酿好的酱油呈红亮色,在阳光下倾泻成一匹浓香的缎子,而它的制作工艺也已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目录。

“与生命赛跑”的非遗抢救

时至今日,周宝洪谈及抢救《十番锣鼓》的那些年,依然会用“命悬一线”来形容:“要不是那本书,恐怕《十番锣鼓》跟着83岁的陈报富,已经人亡艺绝。”

“1997年,陈老把我喊去,将一本珍藏多年的册子亲手递给我。熟宣纸捻订,小楷毛笔书写,面上写着‘十番锣鼓’四字。”陈老再三叮嘱他,将书中的10首曲目整理出来,有朝一日,让它们重登舞台。没过多久,陈老驾鹤西去。周宝洪猛然意识到,抢救濒危技艺,犹如“一场与生命的赛跑”,分秒必争。他反复摸索书中的工尺谱记谱法,将其演奏旋法、定弦方法、敲打法一一攻破。2008年,起始于清道光年间的《十番锣鼓》终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周宝洪也成了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据介绍,淮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素有“一乡一品”、“一乡一艺”之称,处处有绝活。为了不让文化遗产流失,自2006年起,淮安区展开了为期3年的普查行动,初步查出397个项目,涉及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戏曲音乐等34个种类。

淮安区文化馆馆长吉凤山说,根据普查结果,他们建立了数据档案库,实行动态管理,不断增加新的项目入库。目前,全区建立起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拥有1个国家级项目、7个省级项目、31个市级项目和78个县区级项目。然而,能被选入非遗名录的项目,毕竟只是沧海一粟。吉凤山经常走出文化馆,到田野寻找处于名录之外的非遗文化,为这些即将消失的文化做好记录。“文化遗产的消失不等人,对它们的保护绝不能‘以后再说’。”

“非遗代代相传,说到底还是靠人。拯救非遗,离不开培养传承人。”淮安区文广新局副局长陶杨告诉笔者,区财政列入预算投入十几万元,按月资助54名非遗传承人带徒弟。“对传承人的保护绝非一时之举,下一步还需利用社会投入,让他们生活无忧。”

让“沉睡的手艺”活起来

“非遗保护,不应仅是静态、被动地保护,更要发挥市场的力量。”据淮安区文广新局局长杨文杰介绍,近两年,已有20余位非遗传承人受邀进驻河下古镇,原本“沉睡”的文化遗产重焕生机。

“岳家茶馓,刚出炉的,5块钱8个!”走进第9代传承人岳云飞的店面,岳云飞和他的妻子孙玉梅正在忙碌着,两支长长的竹签,挑起细细的面条,三根一股,绕成梳子状,放入煮沸的油锅中,只需1分钟就呈油亮亮的黄金色,随后沥油捞出,一股香味扑鼻而来。各种茶馓别具一格,菊花、扇面、梳子等造型个个招人喜爱。尽管利润不高,岳云飞对前景仍然看好:“现在游客多了,除了做散装的,每天还赶制50个茶馓礼盒,从早到晚都忙不过来。”儿子岳建峰也辞了外地工作,回老家传承手艺,“今后想创新茶馓配方,把家族手艺推向海外”。

潘玄武如今也在这条街上开了家名为“效娲泥艺”的门店,观音像端庄慈祥,美猴王活灵活现。在店里的通讯录上,留有不少报名学泥塑的游客姓名。“只要有人肯学,我在这儿开一辈子店都值。”潘玄武坦言,他打算明年成立一个泥塑培训基地,为有兴趣的孩子提供培训。

但不少非遗传承人也表示,非遗项目的集聚只是第一步,后续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仍很关键。岳建峰说:“希望铺租、税收的优惠政策能更久些,让非遗项目在此落地生根。”

说起非遗保护,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戴珩坦言,“非遗保护,需要的不仅仅是名录,更需要政府和公众的共同担当。淮安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文化基因’的流传创造了条件。”他表示,非遗不能永远留存于名录上、博物馆里。在挖掘、整理、保护之后,千方百计让它“活”起来,才是理性对待非遗的关键。

责任编辑:WL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