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掀开新篇章(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凌家滩第5次发掘出土的文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凌家滩发掘出土的玉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凌家滩发掘出土的中华第一玉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玉人

“凌家滩,是含山人民的家园,也是我们心中的圣地。 ”12月2日,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宋镇豪再次来到凌家滩时,动情了。历经5次考古发掘,历经25载科学研究,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凌家滩已成为业内公认的“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 25年后,考古人重回凌家滩,需要回答的问题,除了“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之外,还有“如何保护这片土地”的大课题。

驶过乡间小道,踏上沙砾小路,记者从含山县城区进入凌家滩遗址。发掘过的遗址,如今重新被覆盖起来,上面长满了草木。虽值冬季,却仍有油油绿色入眼,昭示着曾经的生机。冒着炊烟的农舍、考古队员手中紧握的铲子,都定格在记者的镜头中。

考古发掘重现文明曙光

“中华第一玉龙”、“中华第一玉猪”、中国最早的玉人、中国最早的兵器玉戈、新石器时代首次发现的玉勺、首次发现的玉钻、新石器时代最重的石斧、昂首雄视的玉鹰……自1987年以来,凌家滩遗址发掘面积达2960平方米,1100多件玉器得以重现天日。这些玉器罕见的精美程度和工艺水平震惊世界。学者们认为,作为中国一支独立的、独特的考古学文化,凌家滩文化与辽宁红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并列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

当然,令人着迷的不仅有玉器,还有玉器制作背后的故事。

在凌家滩自然村内,分布有红陶块遗迹,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厚度1.5米。红陶块经过高温烧制,质地坚硬,研究者认定,这些红烧土属人类有意识加工的建筑材料。凌家滩遗址最高处,有一座正南北向的长方形祭坛,是我国目前已知的规模最大、年代较早的一处祭坛遗址。在祭坛东南角,考古人员还发现有草木灰遗迹,推测为祭祀用火的地方。专家表示,整个祭坛的形制和特征都表明它是凌家滩遗址中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且地位极为重要。

省考古所吴卫红主任介绍:2008年冬,考古人员开始在凌家滩外围的姑溪河流域进行调查,陆续发现90多处先秦遗址。在凌家滩周边进行的4年调查中,考古队发现新石器遗址近30个,其中一些遗址的年代可能已距今4300年左右。在裕溪河北岸、山岗环抱的地方,已查到五六处与凌家滩同时期的遗址。而这些遗址群或许将证明,凌家滩文化并非孤立的文化,这一股“源头活水”或许流淌了千年。

综合研究还原历史图景

“如同麦加朝圣、玄奘取经,先民的生活愿望和生活能力是强大的,不能低估。”在12月3日论坛分组讨论上,良渚文化博物院院长蒋为东说。随着对出土玉石的形状、图案共性研究的深入,蒋为东分析出其与长江流域其他文化相关联的蛛丝马迹。

的确,凌家滩的每一块玉石,都承载着先民的智慧,也承载着正待展开的历史图景。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李青会一份严谨细致的科技报告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蒋为东的观点。从去年开始,李青会运用新的分析方法无损伤测试法,对凌家滩1987年和1998年部分墓葬发掘出土的近300件玉器进行化学成分检测和物相组成分析。他发现,凌家滩出土玉器用料丰富,包括透闪石、石英石、明矾石、蛇纹石等。资料表明,明矾石主要产自庐江矾山镇一带,合肥市肥东县一带具备生产透闪石和蛇纹石的地质条件。李青会从原料来源这一个角度推断,当时定居此地的先民在对外交流上已然颇具规模。

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宋建认为,玉石搬运必定是有一个严密的组织来运作,有一个集中权力阶层的统一指挥,可以调度剩余劳动力。由此可见,当时凌家滩的社会分化已十分明显,比较清晰的职业划分有神职人员、玉工以及有军事性质的群体。这些,正是文明时期的象征。

精美玉器的玉料来源,高超的玉器钻孔技术,先民交流,社会分化……从微观到宏观的一次次提问,最终指向尚待回答的命题:凌家滩远古人类究竟如何生产生活的?是否存在一个史前文明古国?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宫长为研究员表示,学者们将继续研究,在中国文物协会、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先秦史学会合作机制下,进行遗址及其周边的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加强多学科合作与研究,尽早深刻揭示凌家滩文化内涵,将凌家滩文化研究持久化、常态化。

整体保护掀开新的篇章

如今的凌家滩平静安详,乡亲们安居乐业。多年来,核心保护区内的村民为大遗址保护让路,无怨无悔。今年春节前,5个自然村的乡亲们将离开核心保护区,集体搬进30000平方米“凌家滩文化村”的148套新房内。春节后,新一轮的考古发掘也将启动。

近年来,整体保护的方略在凌家滩成为共识。凌家滩国家遗址公园的开工,被视为我省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一个创举。用省考古所副所长宫希成的话来说,既要看到考古发掘的学术目标,也要看到保护遗址的生态意义。凌家滩是先民留下的宝贵遗产,考古发掘是文物保护的一个方面,建设遗址公园则是另一种保护方式,因为我们最终目的是让全民共享考古成果,让文化遗产流传下去。

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凌家滩遗址保护和利用规划》精神,含山县以遗址核心区为主,启动建设2.4平方公里遗址公园,新建遗址墓葬祭祀区展示馆,通过现场剖面展示、复原展示,让凌家滩遗址原貌“复活”,呈现在世人面前。对核心区以外的7.6平方公里范围,规划以路网等基础设施、安置小区、生态整治为主要内容进行文化园区建设,坚持走合理利用、促进保护的发展道路。目前,当地先期启动了凌家滩文化村建设,规划面积330亩,分两期建设。凌家滩国家遗址公园的启动,标志着大遗址保护掀开新的历史篇章。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