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古代的纤体食物
人们常说:“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其实,不只是人类有爱美的天性,许多动物一样爱美,孔雀、粉蝶、鸳鸯等也都有装扮自己、取悦异性的行为,倒是这些动物都是雄性搔首弄姿,与人类大不相同。
虽然人类爱美,但哲学家一直也没能给“美丽”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聊斋志异》里,有一篇《罗刹海市》提到海外有一个以美丑为社会地位标准的国家,但此地的美丑观念与中国正好相反,所以见到俊俏的主角出现时,反而害怕地逃走,主角化装成张飞后,才觉得“前媸而今妍”(比以前好看多了)。太平洋岛屿中,也有许多民族的审美观是以“肥胖”为美,我们认为臃肿不堪者,在当地反而成了俊男美女。这当然是比较极端的例子。
中国的审美观也一直在胖瘦之间来回摆荡。到底什么是美,一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中国人说各式美女叫“燕瘦环肥”,这倒是有一定的规矩,审美观是从“瘦”(汉代的赵飞燕)变化到“胖”(唐代的杨玉环),如果这句话要补充,以现代观念而言,可能又要找一位骨感美女。
古代人甚少油水,所以孟子提到政治清明、社会繁荣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7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有肉吃。既然没有油水,大家就都瘦,所以骨感美女较多些。当时人就以骨感为美,较典型的例子是战国时期的楚国。
据说当时楚王喜欢细腰,后宫许多美女为了讨楚王的欢心,经常以绝食为手段,达到瘦身的目的,饿死不少。这种喜欢瘦人的风潮一直延续到汉代。赵飞燕姊妹就成了典型,说赵飞燕是“体轻腰弱”,她妹妹则是“弱骨丰肌”,可以想像得出她们都瘦。这一方面与审美观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汉宫的食物采高纤有关。
汉代有一位叫“贾佩兰”的小姐,原在皇宫服务,嫁到民间后,她追忆宫中生活时,还念念不忘宫中在节庆时吃的“蓬饵”(蓬蒿做的小饼,类似台湾的鼠曲粿),显示蓬饵是当时的美食;另外,还有一种美食叫“雕胡饭”,是拿“菰米”(茭白笋结的实)煮饭,很多记载中都提到这种食物。以现代人的标准来说,这两种美食都是高纤的美容食品。
汉代人相当节俭,雕胡饭已经算是至味,一般人只能吃“脱粟饭”(糙米饭)。第一位平民宰相公孙弘身上就发生过一件事,他虽然贵为宰相,可仍十分节俭,不但穿一般的布衣裳,吃的也是脱粟饭,甚至用来招待老朋友,引起老朋友的不满,认为他不是做作,就是有意怠慢,竟然到处造谣,说他:“内厨五鼎,外膳一肴。”(私下吃五鼎大菜,却在人前食一道菜。)按汉代的规定,大夫三鼎,只有诸侯才能五鼎。公孙弘要赶快辟谣,以免朝廷认为他逾制,所以气得说“无逢故人”(老朋友不要也罢)。
虽然当时的诸侯按规定是可以吃五鼎,可是《礼记》记载的“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的规定,仍相当有约束力,所以《史记》中记载一位平津侯的食物是“一肉、脱粟之饭”(一道肉加糙米饭)。总这么吃一些高纤的食物,你说是不是想不瘦都难? 如果还觉得自己太胖、不够美,也还有其他办法,“辟谷”(不吃谷物,每天吃花草)是个不错的选择。屈原就是“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白天喝木兰花上的露水,晚上吃菊花落下来的花瓣)。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