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礼仪服饰文化论坛京城论道

11月20日,2012首届世界礼仪服饰文化论坛于北京万达索菲特酒店开讲,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张昆生、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中国纺织出版社党委书记迟宗君、上海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戴自毅、中国著名服装设计师武学凯、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忠伟、意大利驻中国大使馆代表等云集一堂,重新梳理这一或轻或重的课题。

礼服的价值

关于礼服价值的首要问题依然是礼仪服饰的必要性问题。对此,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直言礼仪服饰的价值。他认为,这首先能彰显一个礼仪之邦的文化传承。尽管中国礼仪服饰的最终样式尚未有定论,但不管如何,其将始终立足于中国千年服饰文化经典元素与审美习性,所以无论谁设计出什么样式,都将能展现一个文明古国的文化风华。其次,自己的礼仪服饰还能凝聚国人、海外侨胞的向心力,而这正是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与国家团结稳定的基石,第三,礼仪服饰还能增强国家与国人的自信心。

他说,他也很期待礼仪服饰有朝一日真正出台。如是,我们就不会总穿着西装了。所以,从此次这个礼仪服饰文化论坛就显得意义非常重大。也许这次并不一定能有一个最终结果,但可以持续讨论下去,直至礼仪服饰的最终“现身”。

绕不过的唐装

只要说礼仪服饰,唐装一词就是绕不过去的概念。

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各国领导人集体身穿唐装亮相,给世界留下了永被铭记的中国礼仪服饰风采,也开启了其后唐装的一时兴盛及中国元素在世界时装中的广泛应用风潮。

不过,唐装阶段性的成功也带来了另一个困扰:它让人们误以为唐装是唐朝元素的代表性服饰的传承与演绎。以致后来甚至广泛性地出现了汉服潮,甚至湖北还曾提出过楚服概念。

对此,中国纺织出版社党委书记迟宗君指出,唐装一词并不是太合适,它其实来源于国外的唐人街。其实唐装吸取了满清满族的马褂服饰等款式和面料,同时采用了西式服装立体式剪裁。不过,连袖、不收腰、裙子下摆窄等传统特征因其不适应现代生活节奏与审美趣味的局限性而被逐渐抛弃。所以,我们的礼仪服饰并不能局限在唐装概念。但唐装却为我们礼仪服饰的复兴开辟了道路。

恒源祥的实践

如果说理论界一直为礼仪服饰争论不休而纠结的话,一家服装公司却早走在了实践的道路上。这就是中华老字号企业恒源祥。

恒源祥似乎有着天生的传播敏锐,从未错过一场品牌传播的盛宴。从2008北京奥运会开始到第五届东亚运动会、第十六届夏季亚运会等,以及2010上海世博会、2012伦敦奥运会,恒源祥一直是这些重大场合礼仪装备的提供者。现在,恒源祥又签约了2016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礼仪装备供应合约。

恒源祥集团总经理陈忠伟表达了恒源祥在礼仪服饰文化上的探索与追求。中国自己的礼仪服饰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时尚梦想,穿着代表自己国家的服装有着强烈的民族尊严与自豪感。然而,尽管唐装汉服等传统服饰运动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情怀与中式正装的文化认同感,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梳理与实力机构的持续推动,终究成为一波波短期性的文化运动。礼仪服饰的推动,不但需要理论界、服装界的积极探索与论证,还需要具有实力的产业机构以及世界级的传播平台的支撑。

数千套礼仪服装,包括西服、风衣、衬衫、领带、丝巾等十多个品类,共超过4000人次,装备总数达15000余件……恒源祥提供的这些礼仪服饰在奥运会与世博会等平台上的登场正是中国礼仪服饰向世界发出的最强音。

陈忠伟说,恒源祥并不执意在一次活动中推出一件真正完美的礼仪服饰,而是更在乎持续的行动对经典元素的挖掘与复兴,从而真正一步步推动礼仪服饰进程,向最终目标迈进。此次重点推行的中华交领正是对中国传统服饰中“交领右衽”造型特征进行的传承与复兴。

礼服的未来

中国著名服装设计师武学凯在多年商业成衣设计中,对西方造型与设计艺术信手拈来之余,但也从未忘记对中国元素的传承。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信息传播下,人们的观念被世界化或者说是被资本化,很多传统的东西反而被西化或者被弱化。我们更需要积极行动,让礼仪服饰文化不仅仅停留在观念与记忆中、传媒的报道中,而应该使其成为具体和形象的服饰实物走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是在这个流行趋势不断嬗变的时尚产业中,发出中国礼仪服饰文化之光的最可行之道。  

责任编辑:WL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