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炒肝”其实是“煮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碗炒肝,两个包子”是老北京人最喜欢的早餐。清朝同治年间,北京前门鲜鱼胡同“会仙居”发明了名为“白汤杂碎”的小吃,把猪大肠、猪肝、猪肺等内脏煮成汤,后来进行改良,去掉心肺,勾芡加料,便成了如今的炒肝。

炒肝名为炒,实则是煮,而且所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猪大肠,而并非猪肝,这着实有些名不副实。但也因如此,所以炒肝过程中营养损失少,补血功效非常好。老北京传统小吃协会刘国壮解释,“虽说炒肝是煮的,但吃起来可不能像喝水一饮而下,应该是端起碗,用嘴沿着碗边转着嘬,一圈下来,一碗也就下肚了。”炒肝自己在家也可以做,将洗好的肥肠切段、猪肝切片煮,锅里入油,放入葱、姜、蒜、大料炝锅,放入酱油、黄酱翻炒,再兑点骨头汤,将大肠和猪肝放进去,勾芡最好用白薯淀粉加上一些生粉,这样勾出来的芡才有劲道,这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芡入锅后,要用勺子刮着锅底顺时针搅动,根据口味加入盐、味精,出锅前放一些蒜末,肥而不腻、蒜香扑鼻的炒肝就做好了。炒肝胆固醇含量很高,因此患有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应少吃。

责任编辑:WL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