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印度菜及其相关
凡来印度生活的外国人,必须要闯过"两关",一是要耐得住印度夏天的酷热,二是要吃得下印度饭。无论是所谓的"上海菜"还是"香港菜",到了印度的餐馆无不改头换面,被弄得辛辣无比。
印度菜的好印象
经仔细打听,记者认为,国内印度抛饼的真正发源地应是东南亚和香港。
由于那里居住着大批印度移民,为了谋生,他们在开餐馆时,迎合了当地人的口味,推出了抛饼。没想到这轻轻一抛,居然也给中国人抛出了印度菜的好印象。
印度餐
印度餐近年来在国内悄然兴起,对于吃惯了中餐的顾客而言,偶尔品尝一下浓郁的咖哩味,尝尝可口的印度抛饼似乎还很新鲜。
但正如中国菜到海外基本入乡随俗、面目全非一样,国人所见的印度菜也绝非正宗的印度口味,而对于常驻印度的不少中国人而言,虽然能有机会窥其全貌,但全无国人"大饱口福"之惬意。
印度人边吃饭边准备"灭火"
曾有人说,凡来印度生活的外国人,必须要闯过"两关",一是要耐得住印度夏天的酷热,二是要吃得下印度饭。印度虽然气候炎热,但当地人却喜食辛辣食物,南北都一样。
尤其南印度食品更是火辣,菜几乎一律以黄色咖喱和一种名为"马萨拉"的香料为作料,菜一上桌,几乎全为清一色的黄色,其浓烈的辛辣味让人无不汗流浃背,连印度人自己在吃饭时都要准备好一大杯凉水,以便随时"灭火".
难怪许多喜欢中国菜的印度人更偏爱中国的川菜,或许辣得"异曲同工"吧。其实不光是川菜,无论是所谓的"上海菜"还是"香港菜",到了印度的餐馆无不改头换面,被弄得辛辣无比。
印度菜辣还可以忍受,但"糊"却让人难以理解
对于中国人而言,印度菜辣还可以忍受,但"糊"却让人难以理解。
印度蔬菜原本品种繁多,可除西红柿、洋葱、小玉米等少数色泽鲜艳的蔬菜或被做成沙拉,或原封不动在盘中点缀主菜外,其余的绿叶菜都在下锅前被捣得"粉身碎骨",经浓汤一熬,全成了"糊糊",原有的清脆和鲜嫩荡然无存。
可"糊糊"自有印度的吃法。印度人常以一种被称为"馕"的面饼为主食。就餐时分,无论在高级餐馆还是在街头树阴下,时常可看见印度人撕下一块馕,蘸上菜糊、汤汁以及用豌豆、绿豆、红豆、鹰嘴豆等各类豆制品熬成的豆汤,津津有味地吃着。
曾有营养专家说,尽管受宗教影响,印度吃素的人很多,有的甚至连鸡蛋也不吃,但靠着这种面饼裹糊糊以及众多奶制品,印度人的身体依然很壮实。
印度美食
不久前,有幸在印度南方品尝到了一种非常出名的芭蕉叶饭。主人先给每个人面前铺上一张刚采摘下来的翠绿芭蕉叶,然后挨个布菜。先是一小团白色的盐巴,接着便是用芒果酿成的泡菜,黄中带红,煞是好看,此外还有蒜茸、卷心菜泥再加上一张薄饼,芭蕉叶正中摆着用当地稻米做成的白饭。
菜上齐后,红、黄、绿、白各色争相辉映,令人赏心悦目,加上芭蕉叶不时渗出的阵阵清香,让人不由得胃口大开,就连同行的一位不住唠叨"受不了印度菜辣味"的英国女士也连连叫好。
可等到吃两口后,才发觉这"芭蕉饭"的视觉效果与品尝效果真有天壤之别,且不说辛辣无比,就连那让大家耳目一新的"芒果泡菜"也酸中带苦,苦中带涩,实在无法下饭。
"印度抛饼"不是印度菜
近年来,中国菜在印度颇受欢迎,在全印度十分红火,大小餐馆的菜单上均标有中国菜。记者此间遇到的印度人,十之八九对中餐很感兴趣。
有意思的是,记者在新德里从未见过国内风行的印度抛饼,当地也少有人听闻。
只有一个朋友在印度北部城市亲眼见过,但那也是用死面发成的,全无国内印度抛饼松、软、香的口味,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国内所谓正宗的"印度抛饼"居然还有猪肉馅的,要知道猪肉在印度几乎是没有市场的。
责任编辑:WL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