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十大老字号:内联升鞋店
老北京人讲究“脚踩内联升”—穿内联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布鞋。 内联升至今有将近150年的历史了。内联升制作的朝靴底厚达32层,但厚而不重;黑缎鞋面质地厚实,色泽黑亮,久穿不起毛。如果沾了尘土,用大绒鞋擦轻轻刷打,就又干净又闪亮。这样的朝靴穿着舒适、轻巧、走路无声,显得既稳重又气派。
内联升鞋店简介:
内联升是赵廷于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创办的。前店后厂自产自销。赵廷是河北省武清县人,从十几岁开始,就在东四牌楼一家靴鞋店学徒。学得一手好活计。他出师后,得到当时清朝官员丁将军的帮助,筹资白银万两,在东交民巷开办了内联升靴鞋店,取名内联升,内指“大内”,联升意即穿了这里的靴子就可联升三级。
内联升开业后,生意很是兴隆。文官武将,大小官员,到内联升订做、购买朝靴的人络绎不绝。它做的朝靴,选料真实,做工讲究,穿着好看舒适。当时的缎子以南京生产的黑贡缎质量最好,其特点是厚,色泽乌黑光亮,经久不起毛,但售价昂贵。内联升不怕多花钱,也专门从南京进黑贡缎。内联升制作的朝靴底厚达32层,但厚而不重;黑缎鞋面质地厚实,色泽黑亮。沾了尘土,用大绒鞋擦轻轻刷打,就又干净又闪亮。这样的朝靴穿着舒适、轻巧、走路无声,显得既稳重又气派。内联升每订做一双朝靴,都是量尺寸,试穿样子,到顾客穿着随脚舒适满意为止。连宣统皇帝在太和殿登基时穿的龙靴,都是内联升做好后送到内务府的。
赵廷善经营,他认为,要想赚大钱,就得在坐轿的人身上打主意。为此,他多方钻营,搞出了那本“履中备载”,专记王公贵族和官吏的靴鞋尺寸、样式和特殊脚形。清朝下级官员为讨好上司经常去内联升参照数据定做上司朝靴作为礼物,内联升生产的朝靴身价倍增,一双可卖白银几十两。
“老头乐”是内联升另一种著名的传统产品,它是老年人冬季喜欢穿的棉鞋,又暖和,又结实,而且穿脱方便,所以称老头乐。又因为在鞋帮上有用手工扎出的云头花纹,也叫“大云棉鞋”。随着社会的前进,时代的推移,人们服装也变化很大。穿西服、制服的增多,穿皮鞋的人越来越多;穿千层底布鞋的人,大量减少。内联升的名声大,其营业亦大不如前,但尚可支持。继之兴起的是小圆口千层底缎子鞋和小圆口千层底礼服呢鞋。这种鞋底子薄,轻便秀气。从政为商的都可穿。内联升做的小圆口千层底鞋,鞋面。鞋里和底子布都选用新料和好料,做工精细,因此,深受的欢迎。
内联升的制鞋加工工艺也与众不同。仅千层底布鞋鞋底的制作,就要经过七道工序。纳底,要求每平方寸用麻绳纳81针以上,针孔细,针码分布均匀。锤底,将纳好的鞋底经热水浸泡及热闷后,用铁锤锤平,不能走样。这样的鞋底坚固耐用,柔软舒适、不起层、不变形,即便有汗脚毛病的人穿用,鞋底也不会湿。绱鞋的技术则更要细致严格,在鞋模子造型上下功夫,造型美观,大方。手工绱鞋时,紧绷模型,平整服贴,绱鞋的针码更得间距齐整,鞋帮与鞋底严合饱满,吃帮均匀。
民国后,内联升由主要生产官靴改为生产礼服呢面千层底鞋和缎子面千层底鞋。鞋面要用美国的礼服呢,千层底包边的漂白布要用日本的亚细亚牌的。千层底的加工更讲究,袼褙必须用好白布打成,坚决不用麻质、丝质和红布打袼褙(旧时男子忌讳衣履带红),纳底时选用产自温州的上等麻绳,锥铤要细,勒得要紧,针码要匀,拉力要大,每平方寸要纳146针。 纳好的鞋底要放到80℃一100℃的热水中煮,然后用棉被包严热闷,闷软后再用木锤锤平、整型、晒干,这样就使几十层布和十几层袼褙组成的鞋底变成一个整体,穿着柔软舒适,吸汗、不走样、不起毛。
内联升后来也生产双脸带筋、外观显得挺虎势的轿夫洒鞋。这种鞋不但柔软吸汗,走起路来既无声又生风,闪展腾挪,随心所欲。很受轿夫、车夫和脚夫的欢迎。老舍先生笔下的祥子就爱穿这种鞋,时至今日,各地武术队的练家子们还爱买这种鞋。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内联升店铺全部毁于火,内联升在灯市口迤西重新开业。民国元年(1912年),袁世凯兵变,变兵到处烧杀抢夺,赵廷气愤而死。其子赵云书接手营业,把店铺迁至前门外廊房头条。
1996年以来,内联升先后举办了数次鞋文化展,展览以一百多件实物和四百多幅照片,概括介绍了百年老店的变迁史和世界鞋业的发展脉络。内联升已从单纯的质量意识转向名牌意识,为老字号的发展找到了新思路。具有百年历史的内联升鞋店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坚持传统特色,锐意求新,以质量、品种、信誉和悠久的企业文化吸引消费者,走出了一条特色经营之路,收到了良好的效益。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郭沫若等生前最喜欢穿千层底布鞋。现在内联升一、二楼的金字牌匾就是分别由老将军张爱萍和大文学家郭沫若所题。
内联升公司总店于1988年在原址翻建了营业楼,营业面积一千七百多平米,外观具有清代的建筑风格,黄瓦红柱,描金彩绘,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内部装饰均显民族特色,店堂宫灯悬挂,货架仿古逼真。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