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名楼”何必非要打包申遗

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最近传出计划集体“打包”申遗的消息引发各方关注。有关文保专家指出,十大名楼许多都是现代新修的,有好多连文保单位都不是,属于“假古董”。以往的实例显示,成功申遗之后,便成为当地旅游业的“摇钱树”,最应该做的遗产保护工作却被抛诸脑后。

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十大名楼”,均经受过战火、灾害、人为等各种因素的破坏,早已不复当年的面貌,只是空留一个名楼的称呼而已。现如今“十大名楼”多为后世或近代修复,不仅是名楼文化的承载者,亦演变成著名旅游景点,成为地方政府的“摇钱树”。拿“假古董”去“打包”申遗,实乃以小博大,成功的话脸上有光,失败也无关紧要,毕竟就算不是世界遗产,也仍然是“十大名楼”嘛。

当然,申遗并非一项无本买卖,相反需要投入大笔的资金,单是前期的规划编制、研讨论证、国际咨询、公共活动等动辄就要花费成百上千万元,若将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综合治理等费用加起来,则就是天文数字。诸如广东开平碉楼为“申遗”花费1.36亿元,河南安阳殷墟投入2.3亿元,山西五台山单是景区整治和搬迁就开支8亿元……在国家项目资金、地方财政拨款、银行贷款等的包装下,申遗项目都成了“重金打造”。可见,“十大名楼”集体“打包”申遗,虽然气势浩大,但花钱也不会少,那么,钱从何处来,恐怕也要仔细掂量下吧。

不过,从民众的角度考虑的话,申遗与否的意义并不大。从现实情况来看,申遗成功之后,表面上是社会获益,但其实绝大部分利益都落在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手里,世界遗产周边的居民要面临拆迁、环境整治,游客则要面对涨价的高门票。如此看来,申遗对地方政府来讲是一门好生意,不仅有政绩可彰,还能扛起促进旅游经济的大旗。只是民众却要为此承担起过重的申遗成本,以及那愈发玩不起的风景。

相对于“申遗”花费的巨大开支,“申遗”成功后的保护费用却非常稀缺。虽然一些热门景区游人如织,门票收入可观,但落实到保护上的资金极为有限。除去上缴政府、财政、旅游公司和维持人员开支的资金,用到遗址资源保护上的资金连门票收入的10%都不能保证。如此悬殊的对比,更令民众质疑“申遗”目的不纯,而与其盲目申遗,倒不如先完善景区资源保护措施,大幅提高门票收入用于保护资源的比例,并逐步还原旅游景区的公益性。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